作者: 雨后微光发布时间: 2023-03-25 07:12:27 浏览:7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先说图二, 图二为铺首衔环三熊足铜奁,铺首衔环是图案,这个图案是汉代画像石常见的装饰,它由饕餮演化而来,饕餮凶恶,使其衔环,驱邪而已。 小熊是做成小熊样式的三个底,铜为材质。这里重点讲一下奁。 奁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淳于髠在《说苑》中提到,“奁”为周朝末年用语,当时有“一奁饭”之谓,乃盛放食物之器具。从此记载来看,奁最迟出现在春秋时期。 《后汉书》记载“视太后镜奁中物, 感动悲涕。”李贤注:“奁, 镜匣也”。表明了奁在汉代时主要是作妆具使用,内部装有梳妆所用的镜子。汉晋之后的考古发掘中奁所装的物品越来越多,不仅可以放置梳妆用具,也可以放置食品、书简等,后期甚至将妇女梳妆盒里的化妆品皆称为奁资, 并且引申为遣嫁的器具与财物。 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不仅奁的功能逐渐由妆盒发展为高型家具,奁的形制与装饰和材质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变。奁的形制除了传统的圆奁、方形奁等,还在发展中出现双层奁、子母链等特殊形制。 奁就材质可分为木、土、金三大类。木类有漆奁、竹奁、藤奁, 土类有瓷奁、陶奁, 金属类有铜奁、银奁。 再说图三,图三为方柄三足铜盉 。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盉,调味也。从皿,禾声。”即是用于调和酒味浓淡的器物,为酒器。但同时考古资料表明盉又常与盘配合使用,有研究者认为应为水器。究竟属何类抑或二者兼有,学术界仍有不同意见。盉一般为圆体,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三足或四足。始见于二里头文化(夏代),盛行于商晚至周初,春秋战国时出现提梁盉(有称为鐎盉),群舒及淮河一带还有鬲形盉(又称献形盉)今天讲这个主要呼应上个瞬间里的鐎壶,两个器型明显有先后传承的联系。 再来看图一,图一标注为铜卮。卮的造型之前瞬间也讲过,类似于现在的马克杯,一般来说都是带把手的,而这个“把手”就是“鋬”,通常是一个类似于蝌蚪的圆环。但带提梁的卮我还是第一次见,不确认这个器物是应该归类于提梁壶系列?此处存疑。 另外中国的汉语中有一个名词“卮言” ,意思是“自然随意之言”,后常用在对自己著作的谦词。有人解释这个“卮言”里的“卮”,讲到,卮为盛酒器,所谓酒满则倾,空则仰,比之于言,因物随变也。这里的卮明显和图中的卮是不一样的,应该是代指敧器,所以又名“侑卮”;这个在之前的瞬间里讲过,也不再赘述。 图四左为三蹄足附耳铜鼎,右为青铜弩机。鼎没啥可讲的,今天讲一下弩机。 弩是古人发明的发射弓箭的机械。有弩臂和弩机构成。弩臂多为木制,中间有设置放箭的槽,弩机上有“望山”,就是射箭的瞄准器;还有弩牙,用来固定张紧的弓弦。机下还有“悬刀”也就是拨动弩牙的杠杆。 悬刀往后拨,弩牙缩入机体内,张紧的弦以其弹性往往前收。此时弓和弦都因恢复松弛位态而产生巨大弹力,从而可将置于弩槽面上的箭射出。 所以,这个弩机的放置应该翻过来更直观一些吧。 #青铜器 #博物馆 #沧州博物馆#各位了解一下 #文化常识









评论:
Souler: 厉害
作者: [比心]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说说,一个有灵魂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