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书生字泊舟

    #25年选读11/100书香#《遥远的救世主》#豆豆#20240303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这几天大脑一直浮现纳兰容若这句诗的画面,尤其是那句,夜深千帐,唯美深远,凄冷若霜,纵深之处有意境之美,好不留恋。 从18年算起,这本书和根据其改编的电视剧《天道》,前前后后也应该算读了几十遍,夜深人静,思绪烦闷之时,就默默会打开电脑,播放《天道》,伴随开头曲的《天国的女儿》,滑入那一尘不染的纯粹精神世界。 红尘不染性空,那个前尘注定,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也是多少受其影响,推开那文史哲儒释道那浩如烟海,翰而长天的世界,思道悟道而难以得道,苦苦追寻而却难于放下执着。何为真经?可修而不可悟哉!如是观照。 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籍,推开窗,走进每个人自己得道的世界。 附: 《遥远的救世主》的作者豆豆(原名李雪)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其身份和创作背景如下: 1. **基本信息** 豆豆原名李雪,1970年出生,高中文化程度。她早期在油田工作,后成为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并被誉为“油田年青的女作家之一”。 ### 2. **创作背景与影响** 豆豆的文学创作深受好友李红英的影响。两人在她17岁时因工作结识,李红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对豆豆产生了深远影响。1990年李红英移居欧洲后,常为豆豆提供创作素材和参考资料,帮助她拓宽视野。 ### 3. **主要作品** - **《背叛》**:1995年开始创作,1997年完稿,2000年在《啄木鸟》杂志连载,后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小说以商界生存法则与人性冲突为主题,引发广泛讨论。 - **《遥远的救世主》**:2005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改编为电视剧《天道》。小说通过商界怪才丁元英与刑警芮小丹的爱情故事,探讨文化属性、人性与社会现实,被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 ### 4. **创作风格与评价** 豆豆的作品以深刻的人性剖析、多元的人物塑造和社会现实反思著称。她擅长通过复杂的情节和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人性的光明与阴暗面,主题多涉及商界生存法则与道德良知的冲突。文学界曾提出“豆豆现象”,认为其作品兼具哲学深度与通俗可读性。 ### 5. **个人生活与低调作风** 豆豆为人低调,极少公开露面或接受采访。2000年时,她仍是一名普通工人,拥有稳定的家庭生活。这种神秘感使得读者更关注其作品而非个人,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影响力。 ### 附:关于“豆豆身份”的传闻 有网络传言称豆豆可能是“缠中说禅”博主李彪的笔名,但此说法缺乏官方证据。目前公开资料均以“李雪”作为其本名,且其创作背景与李彪无直接关联 #大舟不正经推书 >>阅读更多



用户:书生字泊舟

    #大舟不正经推书 #25年选读5/100书香#《达芬奇笔记》#列奥纳多•达•芬奇 1452.4.23-1519.5.02 68 •引发行动的力量,是所有生命的起因~ •天才达芬奇的出现,证明科学和艺术在某个纬度是高度相生相伴的。 •当情感通过身体动作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时的体态便达到了美的极致。 That figure is most admirable which by its actions best expresses the passion that animates it. •光亮是黑暗的驱逐者,阴影是光线的阻碍物 •语言对于艺术来说,总是苍白无力的,享在无边的荒漠延展出来的空白~ •两股弱小的势力相互连接可以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因此世界的两半彼此依靠,世界将坚不可摧! •人们错误地哀叹时光流逝,指责它如此飞速,而没有看到时光流逝的时候赋予我们很多东西。自然赐予我们良好的记忆力,让很久以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发生一样。 •在河流里,你接触到的水是已经流过去的最后部分,也是即将流过来的最前部分。时间中的“现在”也是如此。认真度过生命,生命就会长久。 20250220 首观以毕 >>阅读更多



用户:书生字泊舟

    #大舟不正经推书 #25年选读3/100书香#《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何为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 在使用负的方法之前,哲学家或者学哲学的学生必须通过正的方法;在答到哲学的单纯性之前,他必须通过哲学的复杂性, 总而言之,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就此书而言,我们能读到什么?   我们能尽略古代中国一座座哲学高山,和站在高山上的大师。 我们能看到从古至今,中国哲学的缘起,演化,发展,甚至还有对未来的窥视。   从先秦的诸子百家(主要是儒、道、法、墨、名、阴阳家),到秦朝的法家治国,到汉朝董仲舒将儒家与阴阳家融合的天人感应,到佛家进入我国,与道家、儒家交融,产生的禅宗,进而演化出的新的儒家,新儒家的理学、心学分道扬镳。   从道家杨朱,到老子,到庄子的三个阶段,我们看到了道家从避世全身,到看破世间至理的全身,到融于天地间的无所谓全身而全身。   看到了道家从“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到“反者道之盾”到“齐万物一生死”的深刻进化,道家至此走向了一体论。   看到了以向秀和郭象为代表的新道家将儒道两家结合带来的“天地同一指、万物如一马”,带来的如何获得“终极自由和快乐”的密码——“超越万物和万物的差别性。”   从第一教师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到天人感应的董仲舒,到以周敦颐、邵雍、二程、张载、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新儒家——   我们看到了儒家从孔子的仁与义、忠与恕、行义知命   看到了孟子的人性本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仁义礼智”四端说、王道霸道之分、类似于柏拉图的道德领袖治国说、“万物皆备于我”、“天民说”、“明道积义”“人人皆可成圣”“尽心知性"   看到了荀子的人性本恶、人人可以为大禹、“智性说”、不知天、正名说……   看到了孟子的左、荀子的右,孟子的自由豪迈、荀子的严谨庄重,看到了荀子人性本恶思想教导下成长起来的两位顶尖法家——韩非子和李斯。   看到了儒家与阴阳家合流而生的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看到了以韩愈、李翱为前奏,以周敦颐宇宙论为启蒙,以程朱理学,以陆王心学为高峰的新儒学的壮丽风景。   看到了周敦颐的静虚说、动直说、“率性而活、率性而行”。   看到了张载的“气”说、“宇宙同气”说、“生无所得、死无所丧”“存,吾顺事;死,吾宁之。”看到了儒家在形而上方向的新突破,看到了新儒家超越道德价值观的萌芽。   看到了程颐的气理说,看到了朱熹“柏拉图式”的理学,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形而上理形而下气、性只是理、格物穷理。   看到了陈灏对万物于形而上层面的内在联系说、基于仁字的万物一体说,看到陆王心学的开端。   看到了陆九渊的“心即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看到了王阳明开天辟地的良知说……   从佛家初入华夏带来的“宇宙为心”,“负的方法”,“业”论,“无明”说,到中道宗(空宗)的三层真谛、俗谛——有、无,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   我们看到了僧肇的真无。 看到了道生的“善不受报”“顿悟成佛”“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人人皆可成佛”。 看到了融合空宗、新儒家、道家奥义的禅宗。 看到了到神秀的“身如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看到了“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不知之知”到“不修之修”。   再从墨子的兼爱非攻,到名家的白马非马、“坚白说”,法家的极权主义、现实主义,到阴阳家的宇宙发生论。   中国哲学的浩浩长河、熠熠光彩,就在这寥寥的篇幅里,便可观其大概,实在太有性价比。   二十多天阅读完《中国哲学简史》,到合书回想之时,我脑海里闪过那些站在一座座哲学高峰的大师们的面孔和神情。   孔子是慈祥微笑的,老子是骑牛远行的背影,庄子是齐万物的超脱,墨子是庄严肃穆,韩非子定是手持利剑、高悬头顶,孟子是浩然正气,荀子、朱子、程颐定是不苟颜笑,阳明先生在龙场慷慨授课,陆九渊在燃香的静室里冥想,道生是手持拐杖的孤身远行……   再睁开眼,冯友兰所说的人生四重境界在我耳边回荡——   孩童般的“自然境界”。 全凭私欲的“功利境界”。 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万物一体的“天地境界”。   我亦将其比作——“本我境界”“自我境界”、“超我境界”、“无我境界”。人生在世,学读哲学,自当行至“超我”,行向“无我”。 20250220拜读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