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灵飘飘

    三体里面壁人希恩斯研究实现的思想钢印,如果真有这项技术的话,我希望自己脑中的思想钢印是已经知道的一句话:学,习以为常;生,活为梦想。 在此与同频阅读和热爱生活的souls共勉[太阳][太阳][太阳] >>阅读更多



用户:灵飘飘

    逐兕铸尊——亚长牛尊 “亚”是武官的称谓,“长”是家族的姓氏,“亚长”指的是商王朝南部“长”姓家族首领,在军队的地位是显赫的,仅次于妇好。其战死沙场后,以丰厚的规制安葬。亚长墓是殷墟发现的第三座保存完好的高等级贵族墓葬。 这件出土亚长墓,遍布神性动物纹的亚长牛尊,是一件祭礼的酒器。尊在古代是酒器的一类,也是祭礼的重要器具,是殷商时期人神沟通的媒介,担负着沟通天地的神圣职责。它的铜盖内壁、牛颈下方都刻有铭文“亚长”二字。 这牛尊目前是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尊,其工艺采用“块范法”铸造,结合了分铸、焊接、纹饰分范等技术,商代工匠青铜铸造工艺技术太高超了。所以它是殷墟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目前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特展“看•见殷商”中短期展出,直到6月2日。 它的原型是商代的野生水牛——圣水牛,是牛界的大力士。甲骨卜辞中记载:甲午,王往逐兕”商王外出狩猎,追逐兕(同“四”的读音)就是圣水牛。 这件牛尊纹饰中,布遍了龙、鸟、虎、象和鱼等动物形纹饰。我觉得特别的是腹部霸气的虎纹,在牛腹两侧各有一只猛虎。凸起的地方就是老虎的眼睛。虎头是低垂在牛的前腿处,而虎尾则上卷翘落在牛臀上,无形中从牛身体侧面看,把正面看到的憨憨牛秒变成猛猛牛,猛虎下山,气场全开,压迫感十足。 然后,在牛眼两侧还各饰一小虎纹。虎纹代表的是勇猛王者的象征。其实,想想为何要在牛尊布满虎纹呢?这就要从牛正面的牛角之间看了。牛角之间的牛后颈处的兽面虎纹,虎视眈眈,王者气势立显。 但还值得注意的是,在它的脸部有一对鸟纹,因为在商朝,人们是认为自己是鸟的后代。这鸟纹正对牛尊身上的虎纹,虎头低垂,是否寓意猛虎对亚长畏惧和恭敬呢? 如果再仔细看的话,在设计上会发现牛嘴是张开的。但考古研究后发现牛嘴张开不是用来倒酒的,而且有来插住身背上可以取下来的盖子,牛嘴的弧线和上面的盖子孤线是可以重叠的。 真是从逐兕到铸尊,从圣水牛到亚长,这亚长牛尊承载的一个民族从野性到文明的历史演进…… >>阅读更多



用户:灵飘飘

    一瞬相望——妇好鸮尊 这对呆呆萌萌却又霸气十足的“老祖宗文物”——妇好鸮尊两兄弟,来自商王武丁时期,于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妇好是有历史记录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她的姓是“好”,“妇”则是一种亲属称谓,铜器铭文中又称“后母辛”。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鸮(音同“枭”)就是中国古代对猫头鹰这类禽鸟的统称,在商朝视为智慧神鸟,是一种勇武战神的化身,所以是克敌制胜的象征。 这对鸮尊呈现出挺拔站立矫健之姿,头部向上微微扬起,盖子前端有一立起的圆雕小鸟,尖喙歧冠,后跟一圆雕夔龙,拱身卷尾。两翼前端各盘曲一条长蛇,身饰菱形纹。尾部还饰有一鸮,圆眼尖喙,两爪粗壮内屈,足上部饰夔龙纹,下饰蝉纹,与宽尾下垂共构沉稳之姿,一看整体就如一位穿着战袍的凯旋将军。 它们在妇好墓中出土,寓意妇好是“上古战神”的象征,折射出殷墟甲骨上“妇好伐土方”的灼痕。妇好鸮尊上的通体云雷纹就象征战争雷霆;背部的兽首銴手(把手)实为青铜钺,就是军事权杖,统帅万军…… 这对相伴相守了主人妇好三千年的文物,在出土后各自一方,正面清晰的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背面清晰的在河南博物院。分别五十年后终于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看•见殷商”展的独立展柜相聚,大家可以360度转圈儿分别欣赏它们。(如果大家看展,要拍这俩遥遥相望的话,就应该从左边河南博物院这尊的背面拍过去,到右边国博这尊的正面,如图所释;不然,反过来拍就显现出国博这尊的盖上小龙有残缺) 在展厅中看到它们隔着展柜对望的时候,脑子里会有一种一眼千年的归宿感。相随三千年,分隔南北五十载,终化一瞬短暂重逢。青铜表面在展厅聚光灯下的绿锈微微泛着幽光,无语凝噎,却敢问再次相聚又在何地何年……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