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PingMePLZ

    读麦克法伦的《荒野》时,我意识到自己曾经对自然的理解有多肤浅。 我们太习惯把自然当作舞台:鸟是自由的,风是浪漫的,河流是隐喻,人类站在一切之外,用一种仿佛高明的情感去命名、去投射、去感动。可真正走进那些荒野地带,你会发现,大多数时间,那里什么都不迎合你。没有惊喜的风景,也没有等你记录的瞬间,只有时间,一分一秒往前推,植物缓慢生长,鸟在疲惫地孵蛋、喂食、躲避天敌,所有生命都在费力活着。 那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劳动,是对抗,是某种绵密的生存韧性。自然不是你站着看一眼就能“感悟”的,它要你屈膝、趴下、沉默很久地注视,才可能有一点点接近的机会。 麦克法伦在书里写到,荒野从来不是远方,它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边界地带、断裂带里,在我们不曾留意的水沟、矿脉、屋顶植被、沼泽空地里。这句话击中了我。原来不是自然离我们太远,是我们看得太快,感受得太满,自我太大。 现在回头看,那些“记录自然”的文字,其实也分得很清楚:有的像是对一段生态的投诚,有的像在做生活方式的展览。前者你能闻到风的气味,后者只剩人类的自我陶醉。区别往往不在词句,而在于那颗心有没有真正沉下来过。 自然文学真正动人的,不是因为它写了鸟、写了石头、写了无人之地,而是它在一点点削掉人类的优越感,一点点打磨你的知觉,让你发现,原来沉默、缓慢、退后,也是一种存在方式。 #世界这本书 #麦克法伦#自然文学 >>阅读更多



用户:PingMePLZ

    #好想大声说爱你 愿你热爱一切有回应的事物,也被真心热爱着。 愿你热爱落日的余晖,飞雪的静寂,热爱猫咪的呼噜、酒的回甘,以及一封迟来的信中藏着的惦念。 愿你在雨夜安静聆听,在清晨第一束光里感到温柔的存在。愿你为一首歌动容,为一个笑容心跳,为一次眼神的交会,久久难忘。 愿你被喜欢的人理解,被亲近的人接住;也愿你在喜欢与被喜欢之间,找到那种不急不迫的靠近。 愿你在某个毫无预兆的午后,恰好吃到这世界上最好吃的芝士蛋糕,像命运给你递来一块小甜头。 愿你把一生的热爱,慷慨地交付给值得的人和美妙的事物—— 换来一段不朽的快乐,一种有回应的深情。 #520寄语 #520祝有情人终成眷属 >>阅读更多



用户:PingMePLZ

    最近 “deeptalk” 这个词又开始流行,回头想想,好像我一直都挺期待这种深度对话的。倒不是非要聊得多深刻,而是想在某些时刻,大家可以一起交换分享一些心境。 但其实能跟人好好聊一次天,是一件挺稀罕的事。不是随便有个话题就能聊得下去的,而是那种你说了对方不会打断、不敷衍,你表达一点脆弱,也不会被轻轻掠过的那种聊天。甚至你们可以在一个细节上多待一会儿,不急着结论,不急着转移话题。 我有几个朋友,平时不太联系,但每次见面总能聊得很深。也没什么特别的开场,可能就是吃饭吃着吃着,就慢慢走进彼此生活的缝隙了。聊些最近的情绪波动、聊家人的难搞时刻,或者某件小事带来的反应。说完也没什么大道理,但总觉得身体轻了一点,像是做了场精神 spa。 我后来才意识到,这种聊天的“深”,从来不在于多高级的话题,而在于那一点点愿意慢下来的诚意。你讲,他听得进去。他说,你不急着反驳。高质量的对话本质上是稀缺的,因为它需要一点点耐心,也需要彼此都卸下点防备。 现在看很多关系能走得久,不一定是谁更会经营,而是有没有确定好框架模式,约定定期好好聊过一次。不是聊天框的哈哈、不是转发的表情包,而是那种你知道你讲这段,他是真的在听。甚至能从他的回应里,意识到你自己都忽略了的某种情绪。 所以每一次能展开一场像样的 deeptalk,哪怕什么问题也没解决,我都会有种很微妙的满足感。那种感觉不是“被安慰”的释然,更像是“终于有人听见了”的安静。 人和人之间,是可以不用很努力,也能慢慢靠近的。是可以在一些朴素的对话里,生出一点信任感的。 这些聊天不求一致,也不讲效率,只是两个并不相同的人,在一个暂停键里,认真交换彼此的温度与思考。很多人会忽略这一点,以为关系要靠仪式感、靠经营,其实有时候就是一句“那天你说的事,我最近也有类似的感受”,就够了。 不然你永远无法想象,在未来的某一刻,眼前人/朋友怎么在你心里突然就枯萎了。 #同频之人 #再谈友情 >>阅读更多



用户:PingMePLZ

    看到网上很多人都在集体怀念大S。不是一句轻飘的“愿你安好”,而是用一段段细碎的旧事、彼此相处的片段,去拼凑一个更加真实、鲜活、甚至带点脾气的她。 这些记忆有时候微不足道,却像是从尘封抽屉里翻出的旧物——不是为了哭,而是为了让一个名字重新拥有形状,有温度、有气味、有声音。人们在缅怀中做的,其实不是神化,而是还原。是拒绝让她只被留在冷冰冰的时间线上,而是在每一个熟悉她的人心里,延续一场不被打扰的在场感。 或许这正是我们面对“消失”最本能的回应:用自己的记忆替对方在世界上留一个位置,不让她轻易被遗忘,不让她只成为标签和哀悼的对象。 在这个信息不会彻底消失的时代,互联网就像是一座广阔的、永远开着门的纪念馆。这里没有肃穆仪式,也没有统一画像,有的只是一个个普通人愿意为她写下的点点滴滴。它不像墓地那样遥远静默,而是允许爱与想念,继续以新的方式发生。 这更像一次无声的情感教育:死亡也许无法避免,但被记住的方式,正在悄悄改变。 #我怀念的 #大s徐熙媛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