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老陈
2025-04-09 20:53:18 晴
当我搬行李离开南京的那天,我应该是想不到,我不会再留在大城市工作生活了。我记得刚毕业的时候,我想留在南京租个房子备考,实在不行找个工作。可当我在小县城工作半年后,我意识到,我已经没有去大城市奔波的雄心了。
原来,怀安丧志、髀肉复生是真的。
刚毕业那会斗志满满。那时候和朋友来了一次长途旅行,也是第一次独自出这么远的门。可要我现在再去长途旅游,可能就兴致缺缺了。
刚毕业那会,很开心可以自己一个人住一个房子了,而不是挤杂物都放不下、晒衣服都没地方、也不能随意开灯说话的四人间宿舍了。我幻想着要独立做很多很多事,坚持我的各种爱好,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可大半年过去了,除了写文字看书坚持下来了,画画、养花、减肥我一样没重拾起来。而且,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情感并没有大学时期那么充沛了,现在写东西更偏向于理性思考了。那些“矫揉造作”的诗,我好像突然难以产生共鸣了。我与我写过的东西之间慢慢生长出了一条鸿沟,我在对岸与过去的自己遥遥相望。
听着朋友说她们一到月底就很忙,甚至节假日都不放假,我越发抵触去大城市奔波了。
大学时期是四五线城市小镇做题家最好的享受时光。我寒窗苦读数十载,终于来到了一线城市,以最廉价的方式见识到了软红香土,并享受到了这个城市对于大学生的优待。我喜欢在玄武湖散步,我喜欢赏鱼嘴的日落,我喜欢逛南京博物院,我喜欢拍中山植物园的郁金香,我喜欢听紫金山顶的歌声,我喜欢和红山动物园的小动物们互动,我喜欢走在梧桐大道下脚踩梧桐落叶的“咯吱咯吱”声……南京的大部分回忆都很美好。可当我脱离学生这层身份后,地铁站在人群里摩肩接踵的才是真实的我。
在回到老家工作的大半年里,我好像没有了生活情调。曾经在宿舍养花到开小花店的我,现在会因为没有醒花桶而断掉一个月买一次花的爱好;曾经画完整整一本笔记本简笔画的我,曾经短暂痴迷平板绘画的我,现在已经没画过什么东西了;曾经就算一个人也要去逛玄武湖、就算一个人也要去KTV唱一下午的我,现在下班了却只想躺在床上玩手机。
究竟是什么磨灭了我的激情呢?
是工作?是小县城?还是我长大了?
原来我的衰老,先从心变得平静开始。 >>阅读更多
用户:老陈
2025-02-28 00:39:12 晴
《浅谈独立与拒绝客体化》
一开始,我是想起“女性独立”的标题的。
什么是女性独立?我觉得是拥有选择权并承担选择后果的能力以及拒绝被选择的权利,经济独立是基础。拥有选择权,意味着我可以决定自己的选择。我可以选择强势争取升职,我也可以选择以家庭为重;我可以选择不受婚姻的束缚,我也可以选择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我可以变强大帮助别人,我也可以在自己脆弱时接受别人递过来的纸巾。拒绝被选择的权利,与我后文要提到的“拒绝客体化”有关,暂不赘述。
那么,我为什么不用“女性独立”呢?
因为一开始我和很多人一样的固有认知,潜意识默认男性就是独立的,只有女性需要独立。主要由于既得利益者(父权制)的身份矛盾,承认男性需要独立也就承认男性本身也是受害者,这与大多数人的认知不同,再加上缺乏社会支持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极少提及,导致男性独立一直被人遗忘。
但其实,没有“男性独立”的显性讨论,也就恰恰证明性别平等的革命尚未成功。这从来不是男女对立,而是一场共同的人性解放运动。
男性更多被赋予话语主导权与责任感,带来的代价是压抑情感、牺牲健康、回避脆弱等。这不是真正的独立,而是用权利交换人性、被规训的“社会工具”。男性需要不断竞争证明自己的强大来稳固独立,实际上也是将自己客体化了。我们要允许男性的情感独立(允许脆弱)、角色独立(拒绝唯一顶梁柱人设)、价值独立(不用世俗成功定义自己)。
写到这里其实明了了,男性和女性的独立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追本逐源都是拥有选择权和拒绝客体化。那么接下来谈谈拒绝客体化。
拒绝客体化,就是树立主体化意识,不让自己成为被评判的工具。客体化并非女性专属困境,而是所有性别在父权制下承受的异化。男性被工具化为“成功机器”,女性被物化为“性资源”,跨性别者被排斥为“异常存在”……打破客体化,本质是让每个人回归“完整的人”。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场全性别的自我解放运动。
拒绝客体化涵盖面太广了,比如拒绝功能物化、身体物化、情感物化、角色物化。我只想说一点,那就是——让自己成为自己的“第一作者”。男性不必做“永不困歇的斗兽”,女性不必做“永远甜美的花瓶”;子女不必做“永远乖巧的孝顺模板”,父母不必做“一味付出的无私工具”;学生不必做“唯分数论的纸上谈兵”,老师不必做“必须默默奉献的园丁”;打工人不必做“牺牲健康的廉价人力”,管理者不必做“不苟言笑的效率机器”。不必为他人的评价而反复自省内耗,也不必为世俗的成功而汲汲于名利。人类终于回归最本真的状态——自由地成为,而不是被迫扮演。
最后,真正的独立与自由没有定义,它们就是“跳出定义”。我们不需要成为任何人所期待的“作品”,我们本身就是一场正在发生的艺术。
#人生观价值观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