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云抽到的是“海棠”花签,签上题着“香梦沉酣”四字,下面的配诗是“只恐夜深花睡去”。作者为什么为湘云安排一支这样的花签呢? “香梦沉酣”是一语双关,表面上是说湘云白天醉眠芍药裀,实际上是用了杨贵妃“海棠春睡”的典故:唐玄宗召见杨贵妃,但杨贵妃酒醉未醒,被侍女扶着来见驾,看到爱妃醉颜残妆、横钗乱鬓的样子,唐玄宗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后来苏轼根据这个典故作了《海棠》一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很多人说这首诗是描写海棠,确切地说这首诗是写唐玄宗和杨贵妃,意思是:在风清月淡之夜,唐玄宗高燃银烛,照着杨贵妃如花的美貌,二人共度良宵,湘云海棠花签的配诗也是取自苏轼的这首诗,由此可见,作者是把湘云比作了杨贵妃,史湘云与杨贵妃有哪些相同之处呢?作者为什么要将二人进行类比呢? 杨贵妃的故事很多,作者将史湘云与杨贵妃联系在一起,应是指向“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胡人,后来此二人攻破了都城长安,玄宗逃难入川,开始了历史上第二次“衣冠南渡”,《红楼梦》是“假借汉唐年纪”隐写明末历史,唐朝的“安史之乱”与明朝的“甲申国难”很相似,安禄山本是突厥胡人,在唐朝为官,后来起兵反唐,攻破都城,导致衣冠南渡,而努尔哈赤的建州女人也是胡人,世袭明朝的建州卫指挥史,后来也起兵反明,攻破都城,导致明朝政权和华夏文明南迁,作者把史湘云比作杨贵妃是指向“安史之乱”进而暗示“甲申国难”这段历史。 传说中的海棠是无香的,宋朝的《冷斋夜话》就有这种说法。 香气是花的灵魂,正如正史是史书的灵魂一样,满清对大量明末史书的大肆篡改和焚毁,致使明末史料都失去了灵魂,湘云正是明末史书的化生,明末史料被满清篡改了,所以湘云是一部失掉灵魂的史书,正如同没有香气的海棠一般。 >>阅读更多
昨天解读了《红楼梦》的《红豆曲》,今天解读一下书中人物史湘云。
湘云的判曲中说她是“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湘云不但生性豁达,恣意潇洒,还喜欢假扮男子,作者为什么把史湘云塑造成这样的形象呢?有人说史湘云原型是“秦淮八艳”的马湘兰,马湘兰被称为秦淮八艳之首,她豁达仗义,非常喜欢兰花,也最擅长于画兰花,因此,史湘云也是才华风流,豪爽旷达,最终嫁给了卫若兰,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金陵十二钗”确实有“秦淮八艳”的影子,红楼梦中的女子不是作者凭空想出来的,肯定是取材于现实中的人物,而明末清初这段时期,最广为流传的就是“秦淮八艳”的故事,“秦淮八艳”是秦淮河畔的八位青楼女子,又称“金陵八艳”,虽是青楼女子,但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却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再加上她们卓绝的才华和缠绵的爱情,成为人们广为传颂的佳人故事,红楼梦的作者以秦淮八艳为原型塑造金陵十二钗的形象并不奇怪,所以黛玉有些像董小宛,妙玉有些像卞玉京。
红楼梦里面的小说人物有“三层模型”。第一层是表面故事人物本身,第二层是书中人物原型影射,第三层是人物的象征意义。以史湘云为例,她的第一层形象就是贾母的侄孙女,第二层原型是色艺双绝的“秦淮八艳”,第三层是象征明清易代的“史书”,史湘云的“英豪阔大宽宏量”在第二层面上是取自“秦淮八艳”的侠骨豪情,在第三层面上象征的是史书中记载的社稷兴衰,国朝变迁的宏大历史画卷,史书中写的是帝王将相、英雄志士、文人骚客的家国情怀,而不是风花雪月和儿女情长,所以湘云“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搞清了这层意思以后,下一句“霁月光风耀玉堂”就好理解了,霁月,指的是雨后的明月,光风是雨后日出时的清风,霁月光风就是雨后的明月和清风,代指“明朝”和“清朝”,玉堂,又是宫殿的美称,代指国朝江山,所以“霁月光风耀玉堂”说的就是:史书中记载的血雨腥风之下,明末清初的国朝变迁历史。
接着我们来解读“史湘云醉眠芍药裀”,“醉眠芍药裀”是湘云极为唯美的经典画面,为什么作者让湘云醉眠芍药花丛呢?
芍药和牡丹是两支花中奇葩,牡丹被称为“花王”,芍药被称为“花相”,但芍药比牡丹有着更早的文化历史,《诗经》中就用芍药象征爱情与思念,到了宋朝,特别是南宋,芍药被赋予了新的寓意,呈现出伤感悲凉、婉转多愁的意向,最典型的是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芍药承载着南宋文人们深沉的悲痛和无尽的愁怨,为什么南宋文人会对芍药产生这种情感呢?
我们都知道“洛阳牡丹甲天下”,那哪里的芍药最有名呢?答案是:扬州。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写有“扬州芍药为天下冠”,陈淏子《花镜》中记有“芍药为广陵天下最”,在宋朝,扬州芍药与洛阳牡丹齐名,“靖康之变”后,赵构登基建立南宋,不久金兵再次攻破汴京,前锋直抵扬州,繁华的十里扬州城被金兵洗劫一空,城内军民死难无数,池苑尽毁,草木皆荒,赵构也从扬州难渡至杭州,将杭州改名为临安,史称“建炎难渡”,数百年的大都会就此落入了金兵的铁蹄之下,所以南宋文人常借扬州芍药来表达对失地的悲痛,姜夔的这首《扬州慢》就是在经过扬州之时,看到城中四处萧条衰败,心中满怀怆然写下的。
清兵入关后,明朝退守江南,这相当于南宋局势的重现,二者都是女真入侵、衣冠南渡,并且也在扬州城发生了屠城的惨剧,所以红楼梦作者以南宋喻写南明,借南宋人民对芍药的情感来隐写扬州十日的史实,“湘云眠芍”发生在宝玉生日这天,书中没有明确说明宝玉生日是哪一天,根据上下文推导,有可能是四月廿五日,也有可能是四月廿六日,而扬州城正是四月廿五日被清兵攻破,四月廿六日清兵开始大规模屠城。而四五月份恰恰又是芍药的花期,作者便借用“湘云眠芍”来悼念扬州十日,在红楼梦中史湘云象征明末史书,她醉后睡在芍药花丛中,恰恰赶上芍药花落,寓意扬州城破,百姓罹难,虽然湘云身上落满了花瓣,但她却并没有看到,嘴里还胡乱说着酒令,喻指清修明史抹杀了其在扬州的恶行,全是一派胡言乱语。
这便是作者 “湘云醉眠芍药裀”的寓意,作者将满腔悲愤化作这般唯美的景象,三百年来又有几人读懂了作者的苦心。
初看红楼:并无头绪
再看红楼:儿女情长
三看红楼:人情世故
四看红楼:国亡家破,字字血泪,哭成此书,作者的心碎了。
《红楼梦》全书借用含沙射影的手法与春秋笔法隐晦地描绘了明末清初那场腥风血雨朝代更替,黛玉骂刘姥姥为“母蝗(皇)虫”,刘姥姥带板儿进大观园影射清初庄妃(庄稼人)带顺治入关,刘姥姥睡黛玉床上鼾声如雷意为“鸠占鹊巢”,刘姥姥所谓的“打抽风”,意为北方胡虏常常袭扰边关,刘姥姥救巧姐影射满清一边追杀朱明后裔,一边笼络人心为前明长平公主赐婚,元妃省亲发生在三秦(秦业、秦钟、秦可卿)死后,三秦为“䆐”,“䆐”通“国”,三秦死后(国亡)元妃省亲代指“南明政权”,表面上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期间无不透露出悲戚之感。茗烟(明阉)大骂金荣:姓金的,你是个什么东西。
《芙蓉女儿诔》洋洋洒洒1600余字看似悼念晴雯,实则悼亡故国衣冠,由于此诔篇幅较长,且生僻字较多,暂时解读诔文中前面两段。
1、芙蓉:江阴别号芙蓉城,晴雯死前“直着脖子叫了一夜”,寓指率领江阴十万百姓对抗二十四万满清铁骑的阎应元,被俘后喊了一夜“速杀我”,天明遇害。
2、太平不易之年:喻指明末乱世,历史上以“太平为年号”皆为末世乱世,易,易字,上日下月,故日月为易,“不易”即“不明”,寓意明朝气脉已尽,国祚渐消。
3、蓉桂竞芳之月:八月,竞芳含有对抗之意,八月二十一日江阴城破,芙蓉代指表明,桂代指清,夏金桂为红楼梦中反派角色中的战斗机。
4、无可奈何之日:《红楼梦》中采用的隐喻、影射、曲笔等写法,皆为“无可奈何”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