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痴儿

    《智慧止于命名》 很多育儿法都在讲,当孩子有情绪时,你要识别出孩子的情绪,给它命名,然后共情孩子,帮孩子疏导情绪,因为孩子没有自己处理情绪的能力。 比如:妈妈看到你很委屈(命名),换做是我,被老师这样冤枉,我也会感到委屈(共情),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能做些什么呢?(帮孩子疏导情绪)。 这就是在共生孩子。 父母闭嘴养出来的孩子什么样?雪粉娃分享: 难过的时候心里就好像下了一场大雨,生气的时候感觉心里快要爆炸,骄傲的时候心里好像有一面旗子飘起来,开心的时候心里就好像放起了烟花。 这种诗意的表达能力从哪里来?不是读文学名著读来的,是从不受打扰的感知中来。 孩子有空间去感知内心流动的种种感受,最终化作诗意的语言。 如果父母共生孩子,帮孩子命名、共情、处理情绪,一套共生流程下来,孩子内在丰沛的感受被打断,只剩下一个干巴巴的标签叫“委屈”。 同时观察思考委屈的心智能力也被打断,因为要配合妈妈,跟随妈妈的步骤去“疏导委屈”。 如果不被共生,孩子本来可以拥有对委屈这种感受,史诗般的细腻感知,甚至升起对委屈的观察者视角 — 它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灭去的,真的有“委屈的我”吗,老师这样对我,我就要委屈吗? 这一切发生的前提,是孩子的心智不被共生坍缩。 ~~~ 同理,什么样的人心理问题最难治?我曾经开玩笑说,学了心理学的人最难治。为什么呢?因为他给自己的心理问题命名了。 比如,分明有好的发展机会自己却不敢争取,学心理学明白了,这叫“自我价值感低”,叫“不配得感在作祟”,因为爸妈从小只会否定我、打击我,从来没有看见过我。 于是你开始跟名词较劲 — 我要深挖童年创伤,提升自我价值感。 而一旦产生“自我价值感低”这样的命名,智慧就不会产生了,只会困死在名词里,变成无解的难题: 我妈妈从来不认可我,让我自我价值感低,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实,我也改变不了啊,那咋办啊??? 去上家排课吧,找人扮演你爸你妈,重新给予你认可,最后你们抱在一起哭成一团,疗愈完成了! 去参加身心灵课程“疗愈内在小孩”,通过催眠冥想,让现在的你隔空拥抱5岁的你,告诉自己:“亲爱的小孩,你很棒!我看见你了!我来保护你!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最后哭成一片。。。 还可以交七万八,心理导师帮你在潜意识里深挖,如果你不交七万八,导师会告诉你:不舍得花这个钱,你的不配得感将会影响你儿子、儿子的儿子的儿子的发展,一代传一代,这叫代际创伤。 好吧,一颗大韭菜绿意悠悠。 ~~~ 智慧的定义是,知因果。这个知,不是看书看来的,不是从家排、精神分析里整了几个名词,就叫“知道”。 真正的知道,是观察事实。 而智慧止于命名。 一旦有了命名,对事实的观察就停止了,智慧也就熄灭了。 如果没学心理学,不给自己贴标签,觉知还可能继续运作 — “为什么这么好的机会,我不敢争取,小张分明业务能力不如我,却勇敢争取呢?我和小张的差异在哪里? 我发现,小张跟我很不一样的地方是,他被领导批评做事不利时,他好像不怎么难受,重新调整做事方法,继续乐呵呵问领导汇报新进展。领导从而越来越信任他,给他更多机会。 原来我卡在这里,我难以承受领导的批评,我总幻想自己做事儿是完美的,领导一定喜欢我,事实上怎么可能呢?工作只能边做边学边调整,才能越做越好。 突发想到我爸妈都是这样,什么新事物都不敢尝试,因为一旦突破旧有的惯性,就会面临“我并不完美,甚至挺愚蠢”的这种痛苦。其实面对新事物,就是要有“我不懂,我可能做不好”的准备,通过犯错再调整,来把新事物变成自己熟悉的事物。” — 这就是观察者的空间,智慧便是这样产生的。 读书无用论,不是说读书本身有没有用,而是当知识变成所知障,越读智慧越坍缩,那还真不如不读书。 就像一个妈妈,看到孩子委屈哭泣,没读过育儿书,懒得搭理孩子,或者凭本能给孩子做点好吃的,孩子反倒能自由发展自己的感知和心智。 就怕学了太多,一通共情猛如虎,孩子养成二百五。 ~~ 王阳明6岁才说话,文征明11岁才说完整句子,或许是他们的量子态大脑需要更长的时间不被二元对立的语言所坍缩。 并不是说,小文征明一开口说话就变傻了,而是一开口说话,就会有很多傻子要过来跟他说话,所以还是不说话的好,保护自己正在高速发展的大脑。 当代社会为啥难出大文豪、大哲学家了?因为现代人太“科学先进”了,文征明转世也得被诊断为自闭症,送进机构治成残障愚痴。 >>阅读更多



用户:痴儿

    怪不得那么多人讨厌中医!美女朱媛媛不幸离世,说抗癌过程化疗啥的,评论区就有人说中医能治好,这不是给中医招黑吗? 人的命天注定,不管西医中医都是助缘,能不能好要看病患本身。 中医还没那么厉害,能决定人的生死!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