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但丁读史记

    The Esplanade中的激流 Chopin Etude Op.10 No.4 #The Esplanade-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大榴莲) 弹在邓泰山老师面前的激流。没怂,高低挺下来了。 也对得起弹完后台下观众的欢呼声。 #钢琴 #肖邦练习曲 #肖邦激流练习曲 >>阅读更多



用户:但丁读史记

    不日前,一位弟子与我交谈时,把话题引到当代艺术日渐颓靡的发展趋势上来。自觉没啥资格(也更无动力)去臧否这个话题,但也好歹有些想说的。司马迁最大的自由就是《史记》赋予他的,即可以任性地说些“实话”,至少在关于孔子这个人物的评价时,司马迁说了负责任的话。《孔子世家》中的那篇《孔子适郑》,太史公借着一位郑人的嘴巴给孔子出具了极为精准的评语——累累若丧家之狗。丧家狗是什么概念?在我看来,就是失去精神故土的人。这也正是当下我们所有人的基本状态,没有精神家园的一群孤儿,焦虑和惶恐自然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情绪底色。和孔子不同的是,他的精神落魄是源于他思想的超前性的“不切合实际”,而我们的无主却是源于被时代变异性的整体掩埋,你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仅次于绑架的裹挟。资本浪潮的汹涌澎湃让我们来不及思考就已经被卷至漩涡中心,在享受物质生活丰盈的同时你总要付出相应的代价。那么至于艺术,在这样的时代怂恿和推搡下,艺术家无外乎两种态度,一种诚实反馈而被异化,另一种排斥回归同样被异化,所以里外里都是被异化,所以当代艺术说到底都是异化,要么如实把已然突变的现实用难以理解的狰狞面目来表达,要么回到传统扯着某某复兴的旗帜把那一小块地方做起围城来。坦率来说,不要指望一群思想已然找不到家的人们能够把艺术做得很漂亮,从杜尚的小便池开始,百年来,这个圈子里玩的都是“术”罢了,哪里觅得了“艺”呢! >>阅读更多



用户:但丁读史记

    长期以来对中国的talk show无法提起兴趣(我相信只要是有过汉语言文学相关学历背景的人都会和我有同感)。甚至曾经很赞同“这几代的年轻人迟早会毁于段子”此类的观点。幽默向来属于精神奢侈品,不需要受众广泛地认同,即便你被逗笑了,理由可能是感同身受的“被揭开”而已,而与幽默本身其实毫无关系,这里并没有智商与情商同时对等的共鸣。在中国汉语的文化语境中,其实很难有talk show的沃土,而到现在中国的“从业者们”对其的理解也仅仅局限在对于英语语境下的幽默而已。即便会有“深入我心”的同位感,但那种深度瞬间会被大笑填满,如果笑点再高一点,那就只是聊胜于无了。而阎鹤祥的这么一出,倒是让我有些惊喜。惊的是:中国最好的脱口秀竟然让一个说相声的搞定了。喜的是:中国最好的脱口秀到底让一个说相声的搞定了!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