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林政屿
2024-10-20 10:55:36 晴
上海某985本科在读
不知名作家,自由撰稿人
小说写了六七年了,目前将近三百万字,包括但不局限于权谋、科幻、谍战、架空、历史同人、现实改编,多数是散装,写着不为发表,纯属自娱自乐,有时候梦到奇妙的事情也喜欢写成故事🖋🖋🖋;
资深书虫,在书店一待能待一天📖📖📖;
因为一些身体原因不喜欢太过吵闹的地方,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什么的实在是量身打造的栖身之所,文旅主要集中于这些地点或是公园🌺🌺🌺;
画画有铅笔手绘有油画,没学过,自己喜欢所以瞎搞的,现在有空也画🌅🌅🌅;
文学历史双管齐下重度爱好者,偶尔精苏分子,喜欢军事历史纪录片🚀🚀🚀;
日常重温老电影,喜欢歌剧音乐剧,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悬疑和名侦探柯南铁杆粉✨✨✨;
赞美黑夜,追求真理
#我的引力签 #作家 #文学原创 >>阅读更多
用户:林政屿
2024-11-06 09:34:53 晴
#在当代致敬经典 #爱乐之城
“缺憾的圆满”
这是一部有关过去的电影,无论是故事的背景还是朦胧的色调都彰显着它的复古气质。当下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让复古成为永远的流行,对于经历过的人来说,它是始终萦绕在心头的往日情怀,而对于未经历的人来说,它是始终无法触碰的Golden Times.
这是一个有关梦想与爱情的故事。电影最后,米娅与丈夫无意中踏入了塞巴的俱乐部,致敬了《卡萨布兰卡》的经典片段:“世界上有那么多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塞巴的琴声中,两小时的影片凝结成七分钟的想象,亚马逊丛林的蝴蝶扇动轻轻翅膀,大洋彼岸就可能掀起惊涛骇浪,在what if里,他们从未争吵、从未错过,又是一场镜花水月的迷梦。
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两人吵架后米娅回到老家,塞巴找到她,告诉她有个新的试镜机会。米娅崩溃地哭喊她不想去,说她not good enough,不如别人,做不到。她这样重复了一遍又一遍,塞巴就用更响亮的声音压过她,告诉她,你可以,你做得很好,你做得到。
原来可以有一个人这样对你,这样支持你,这样爱你的全部,理解你的梦想,接纳你的一切;原来有一个人可以做你的彼岸,做你的河堤,当你不知道该怎样向前走,回头看,他就在这里,就这样陪着你,就这样告诉你,他一直都在,你能做得到,你可以。但不是人人都像米娅这样幸运——这个世界太大了,成功太难了。看到米娅听到他弹过的钢琴曲就跑出去,那样漂亮的笑,我真的觉得太幸福了,太好了——太乌托邦了,所以喜欢,所以爱着,所以忘不掉了。
他们之间的关系最终定格在五年前的那个白天,在长椅上,彼此凝视着对方的眼睛,说着“我将永远爱你”;片末女主转身离去,复而回头,两人相视,释怀一笑。两个人都将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但已然踏上不同的征途,于是笑着告别,即使再也不见。那一笑中蕴含了太多难以言说的情绪,或许有“我为你如今功成名就而高兴”,或许有“我为你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开心”,或许有“我为你家庭美满而欢喜”,或许有“我们都过得很好,未来会更好,祝你也祝我”。
未圆式的结局,犹如碎了一角的玉玦,令人难以忘怀。两人在彼此身上所留下的影响和痕迹难以抹去:男主最终没有坚持把自己的俱乐部命名为“棒棒鸡”,而是用了“Seb's”,这是米娅的设计;是男主半夜为了一个试镜机会,凭借女主不经意的一句话,找到她的家,鼓励她坚持梦想,不断地夸赞她,相信她,才有后来的圆梦巴黎。
有些人爱着彼此但并不需要在一起。因为爱得太深,懂得太多。他们弹琴,唱歌,在月光下跳舞,在粉紫色的悠长天空下相拥,有这些就够了。爱情、婚姻,拆开来看污浊不堪,面目潦草,所以停留在这一步不再前进就已足够。爱人在最好的时刻相爱,你了解我的梦,我了解你的心,你是所有光鲜物事朦胧之时单纯平和的样子,是爵士乐还未消尽的黄金年代广为流传的乐曲,是“Seb'S”最后一个字母蜿蜒而成的音符,是我愿意开着车一家一家图书馆去找矗立在其门前的那栋房子——我爱你,爱着你,还将继续爱你。但这都无所谓,到此为止就够了,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画幅周围变黑,主角们的特写定格在一个圆圈中。在老式的电影里,这样的落幕往往意味着大团圆结局,而在这里,The End的字幕永远不会落下。 >>阅读更多
用户:林政屿
2024-10-28 10:13:34 晴
#在当代致敬经典 #蒂姆罗斯 #海上钢琴师
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一场对现实的思考,一曲理想主义的挽歌。
美国人对自然的留恋也许要追溯到几百年前。那时五月花号的开拓者们怀着对上帝坚贞的信仰踏上美洲大陆,他们相信眼前这片尚未被工业侵蚀的土地乃人间的“伊甸”。相比于腐刻上人类肮脏行径的旧大陆,辽阔且原始的新大陆满足了“新美国人”对“伊甸”的追寻。今日美国人对自然的情愫也许已被削减替换,毕竟上帝已死,互联网的发展把人的生活从“实体”化为了“虚拟”。
影片的主人公,1900的生活是理想化的:他在广阔的海洋上演奏,音乐是他与世界沟通的唯一方式。在船上的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他的梦想与幻想,他对生活的理解与追求都在音乐中得以体现。对于1900来说,大海是他的庇护所,音乐是他的灵魂寄托。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1900的选择使他与外界隔绝,尽管他在音乐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始终无法逃避内心的孤独与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影片中1900与麦克斯的互动,揭示了现实社会的种种压力与束缚。尤其是当他面对挑战与选择时,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愈发明显。理想在面对无情的现实时,显得脆弱又无奈。
影片的高潮在于1900最终的选择。他在一个充满竞争与欲望的世界中,面临着是否要放弃理想的选择。此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博弈达到了顶点。最终,1900选择留在船上——他拒绝踏上陆地,用音乐回应了现实的挑战,坚持自由而理想的生活。他的世界是无限的,充满了可能性和想象,而这种对理想的追求在影片结尾到达了顶峰——麦克斯无法劝说1900下船,而废弃的邮轮被炸毁。
阳光照射在1900昂起的头颅上,他在虚空中弹奏了最后一曲。火光冲天,邮轮的碎片直戳戳地刺向宁静的蓝色旷宇,而旷宇下是泼天的业火——它们是深情在百般无奈中凝固成的决绝;它们是希冀在艰难苦恨中凝固成的绝望;它们是赞颂在波澜起伏中凝固成的悲叹……邮轮周围的海水被火焰的高温蒸发了,化作水汽蓬勃奋飞,飞向太阳,飞向永远都没有人追随的地方,宛如蓬勃的火雾……
他生于船,长于船,终于船,生来就与世界失之交臂。音乐是在有限的琴键上弹奏出无限的旋律,但外面的世界像拥有上千上亿的琴键,永远看不到尽头,陆地对他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一段他不知道怎么弹奏的音乐。1900身上的孤独感太重了,世界没有他存在过的痕迹,天堂的名单里没有他的名字。他从未出生,从未死亡,从未存在,最后还是选择把生命结束在世上唯一有自己足迹的地方。他的身世已经让人心疼不已,结局更是令人久久难以释怀。作为局外人的我太希望1900能下船,去留下一份曾经在世界存活过的痕迹,这样他起码不是世界的孤儿,起码有机会能治愈他人生缺失的一部分,不留遗憾——现在想来是对观众来说不留遗憾。我太希望1900能像楚门一样,即使出生就活在虚拟世界里,最终依然选择勇敢地走出虚假世界;或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Andy一样,最终勇敢地逃出困住自己的牢笼。但1900并没有这样做。世界对他来说太重了,他宁可一生孤独,也不愿随波逐流。对他来说,有始有终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可以说他生来就在一个乌托邦,不用经历太多人心险恶,永远坚守一颗淳朴自由的心。陆地对他来说,光是街道就有无数条,这一切是迷茫的、复杂的,具有无数的不确定性——“令我恐惧的不是我所见,而是我所未见”。
理想并非总能与现实完美契合,但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也许我们能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平衡。理想的追求固然艰难,却是生活中最值得珍惜的部分。也许有人能像走出自己土地的老头,在领受过生活的一地鸡毛之后,勇敢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听见大海的声音,但城市的喧闹迟早会淹没那声海浪。
世界再大再美,也抵不过自己内心世界的丰富。有人指尖化日月,有人棋局定乾坤,有人看过山川河流,却只能双目空空,感叹一句“真美”便再无后续。冬天忧虑夏天迟来,夏天担心冬天将至,所以毕生都在到处追寻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春的地方。旅程不过百年,终有落幕,但内心世界的演奏会伴随到生命尽头。
或许对这个世界来说,我们最终也会像1900一样无人问津,只有无边无际的孤寂和落寞。既然如此,又何必再在意城市的繁华和喧闹?何必强行融入其中?
去领略、去感受,而不是被同化、被合并同类项;去演奏、去舞蹈,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过完一生。
共勉。 >>阅读更多
用户:林政屿
2024-10-20 12:41:32 晴
#文旅 #宋庆龄故居
大爱和小爱有高低之分吗?
淮海中路,过了武康大楼就是宋庆龄故居。
总体上故居和陈列馆两部分构成。不论是故居还原宋庆龄寓居场景时的物件选择,还是陈列馆中的故事线,都很好地平衡了“革命家”和“普通人”的身份。
她是为了救国振臂高呼的铿锵玫瑰,也是对挚爱柔情缱绻的长情人。她用一生去缅怀那“甜蜜和爱恋的记忆”,她尽可能避免参加孙中山的忌辰,因为“每当我试图去回忆我和孙博士在一起的日子,我的伤口就被撕开”。而继承中山先生革命遗志的她也印证了那句话:“最深沉的爱,莫过于分开以后我将自己活成了你的样子。”
逛完整间故居纪念馆,我的心里充盈着一种奇妙的感觉,像是一种感动。这种有些独特的感动于我而言是少有的经历。
也许因为爱是人类永恒的命题。伟人多以大爱被历史铭记,但是他们的小爱,确实是更血肉丰满、更容易激起共鸣的爱。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