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暖暖

     钟仪,春秋时楚人,是有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古琴演奏家,世代都是宫廷琴师。春秋楚、郑交战的时候,楚国钟仪被郑国俘虏,献给了晋国。晋成公9年(约公元前582年)去世。 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问其族,对曰:“泠人也。”公曰:“能乐乎?”对曰:“先父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对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问之,对曰:“其为大子也,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不知其他。”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称先职,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称大子,抑无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旧,信也。无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虽大,必济。君盍归之,使合晋、楚之成。”公従之,重为之礼,使归求成。 晋景公继位,到军中视察,遇见了他,晋景公问:“那个被绑着、戴着楚国帽子的人是谁?”钟仪说:“楚国的俘虏。”景公又问:“你姓甚?”钟仪说:“我父亲是楚国的琴臣。”景公就命令手下的人松绑了钟仪,给他一张琴,命他演奏,他弹奏的都是南方楚调。景公又问:“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钟仪说:“王作太子的时候,有太师教导他,太监伺候他。清早起来以后,象小孩子一样玩耍;晚上睡觉。其它的我不知道。”范文子对景公说:“这个楚国俘虏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他不说自己的姓名而说他父亲,这是不忘本;弹琴只弹楚国的音乐,这是不忘旧;问他君王的情况,他只说楚王小时候的事,这是无私;只说父亲是楚臣,这是表示对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旧是信,无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这四德,给他的大任务必定能办得很好。”于是晋景公以对外国使臣的礼待他,为了促进两国和好,叫他回楚国谈判和平。钟仪便被称为四德公,其后世以其为祭祀祖宗的堂号。 ---------------------------- 来自于歌曲<<琴师>>的酷狗评论 #古风 #古风歌曲 #古风故事 >>阅读更多



用户:暖暖

    呀吼~~~雪雪36计#蛋仔派对 #蛋仔派对蛋搭子 >>阅读更多



用户:暖暖

    崇宁七年七月,白炎军攻城,是为乱始。守将谢婉率众苦战。不得援。七月廿六。城破,婉力竭被擒。不肯降,为炎军枭首。八年春,炎夺王城天岁,鸠敬帝,清朝堂,废宫室。二月即位,定围号周,改元永初。 水初十年冬,周帝崩,朝野翻覆,诸王皆谋自立。时有乱军夜袭,见婉披发执枪于城上,肝胆俱裂,乃退。十一年,新帝彻平乱發基,改元太业。 太业后,城中始有谣歌传唱。歌日:安危何所系。天阑谢将军。太业三年,城东设谢婉衣冠祠,祭拜者众,香火终年不绝。 守城女将军谢婉和一个守夜人的爱情故事,统体的再结合歌词讲一下:白炎率军攻入天阑城,谢婉则是天阑城的守城将军,谢婉率军几经苦战,却迟迟得不到援军支援,最终力竭,被敌军所俘虏,却不肯投降,所以被白炎的士兵割下头颅挂在城墙上。在白炎攻城的前期的平静岁月,天阑城守夜人和谢将军也曾有过花前月下,谢婉,她是将军,可却也是个姑娘,也曾在月光下,笑容如昙花般无邪,两人许下过誓约,而如今却是斯人已逝,天人永隔。守夜人听见,摇摇欲坠天阑城在大雨中呜咽,看见谢婉的头颅,泪眼渐渐模糊,满心的悲切,可谢婉却再也听不见,那人,在即将破晓的长夜里,喊着她的名字直到声嘶力竭,若她的魂魄能听见,或许就再也不会忘却。最终,白炎夺取政权,王城的姓氏终改写。守夜人依旧在天阑城守着夜,又好像,在守着某个人的魂。白炎死后,四方皆起争夺大权,有一支部队夜里突袭,却在袭经天阑城时,见得谢婉持长枪立于城门之上,吓得肝胆俱裂,守夜人惊觉回忆起白炎破城那一天,和此时是如此的相似,可他现在只想将那人的眉睫看的清楚,看的真切,而那人却应早已埋葬于那个无尽的黑夜,而如今这飘零的,许是那终究有着执念的一缕魂,依旧守护着天阑。安危何所系,天阑谢将军。守夜人,回想着与她初见的时候,下着蒙蒙细雨,在春风拂过柳叶时,她依旧笑的无邪。而如今,他想用他的双眼,去替她看她守护着的世界,云万里山千叠,天尽头城不夜,城门上下弦月。不知道,老天可否借那守夜人一刻光阴,将那城墙上那一抹清冽如水的白色身影看的真切,那守夜人,只想看真切那个姓谢的姑娘,哪怕,身后的夏花,开成冬雪。 ---------------------------- <<风起天阑>>#古风 #每天一首古风歌 #河图 >>阅读更多



用户:暖暖

    终南有坟,名不老。客奇之,问何故,言乃淮南翁主媗冢。 元光二年上巳,媗于渭水之滨遇振翊将军韩衿,悦之。 明年,河水决濮阳,上发卒十万救决河,使衿督。 媗送别,诉心意。衿以其年尚幼,婉拒之。 后三年,衿戍定襄,媗托尺素,书:妾已及笄。 复三年,媗随姊陵探长安,约结上左右。每逢衿,且喜且怯。 又三年,媗疾,久不愈。衿随大将军青击匈奴,媗恐不复见,追大军十余里,终力竭。 呛血白衣,形销骨立。 元狩元年,淮南衡山事发,陵媗皆下狱。衿欲面之,叩未央宫,额血流地,上弗允。 媗殒,衿亲葬于终南。 后长安有歌曰:茔茔蔓草,岁岁不老;风雨如晦,死生为谁。 终南有坟,名不老。 上巳之日,淮南国翁主刘媗第一次遇见了大将军韩衿,悦之 皇帝派遣韩衿去濮阳督查灾情 刘媗去送别,并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韩衿以刘媗年纪尚小委婉拒绝了她 三年后,韩衿戍守定襄,刘媗寄书信于他:“妾已及笄。” 又过了三年,刘媗去了长安,每次看见韩衿都是又惊喜又惶恐 又过了三年,刘媗身染疾病,很久都没有痊愈 韩衿要去追击匈奴了,刘媗害怕自己以后再也见不到心上人 追随大军走了十余里,直到筋疲力尽,咳血染满了白衣,形销骨立 后来的后来,淮南王、衡山王反叛的事败露,刘媗入狱。 韩衿想要见刘媗一面,皇上不允许 他在未央宫门前叩首不止,直到头破血流,皇帝最终还是没有答应 刘媗去世后,韩衿将她埋葬在了终南山,名为“不老”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