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敏敏的艺术世界🔥
    顶礼不动明王~[玫瑰] #北京 #雍和宫 #深圳 #蛇星高照 #蛇年暴富 #密宗 #不动明王 #佛教信仰 #佛教艺术 #学习 #信仰 #敏敏的艺术世界 >>阅读更多


用户:Sunny
    佛教文化主题艺术作品#倪庆从凌云工作室 #佛教艺术 #工笔画之美 >>阅读更多


用户:敏敏的艺术世界🔥
    清代佛画:降龙罗汉图😉 设色麻本📄 142x72cm📏 作品以降龙罗汉为主题,于麻纸上以工笔重彩表现。罗汉男相,方头大耳,五官深邃,眉间白毫,须发浓密,有头光。上身袒露,肩披帔帛,下着宽裤,腰间系带。布料上绘有繁复云纹等装饰,衣折富有层次。右手自然下垂搭膝,左手置于胸前结说法印,姿态柔美,呈自在坐姿。下承四爪青龙,龙姿昂扬富有神采。身后平台处置有香炉、经书等佛具。四周绿草如茵,茶花、梅花自岩石间窜出枝桠,后方老树参天,气势凛然。整体构图严谨,敷色华美,将菩萨慈悲神态及道场静谧庄严气氛表露无遗,令人观之气定神闲,心念安稳。 降龙罗汉即“庆友尊者”,名为难提密多罗,意为庆友。相传古印度有恶龙王名为波旬,那竭国人受其盅惑,信奉邪教仇视佛教,四处焚毁寺庙、杀害僧人,并将掠夺来的佛经藏入龙宫。后由庆友尊者施展法力降服龙王,取回佛经,佛教得以再次在世间流传。庆友尊者圆寂时,将十六大阿罗汉的法名和住址告知弟子,而成流行于世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唐以后佛教界为赞扬庆友的功德,将他列为第十七罗汉,位居玄奘之前。[玫瑰] #北京 #雍和宫 #深圳 #蛇星高照 #蛇年暴富 #佛教信仰 #佛教艺术 #十八罗汉 #济公 #玄奘 #西游记 #敏敏的艺术世界 >>阅读更多


用户:陈三岁
    【一日一印*庄严妙相】‌“庄严妙相”在佛教中指的是庄严的相貌,通常用来形容佛像或神像的庄重而美好的外观。‌这种表述强调了佛教造像的艺术价值和宗教意义,常用于描述佛教艺术中的佛像或神像的庄严之美。‌在佛教艺术中,“庄严妙相”不仅指佛像的外在形态,更蕴含了佛教教义中的庄严和神圣。例如,甘肃省博物馆藏的“庄严妙相”象牙印和宗喀巴坐佛像,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佛教艺术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明代对藏传佛教的支持和推崇。此外,《庄严妙相》一书则是关于甘肃佛教艺术展的图录,展示了佛教艺术的成果和内在精神。 #佛教文化 #佛教艺术 #篆刻艺术 #篆刻定制 >>阅读更多


用户:玄学修行者
    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是汉传佛教中慈悲与智慧的象征。其形象源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传说观音菩萨为普度众生,发愿具足千手千眼,以遍护人间疾苦。其造像通常呈十一面,主臂双手合十,两侧如扇形展开数十手臂,每手掌心各有一眼,法器各异,代表不同神通与愿力,象征“千处祈求千处应”的无边慈悲。 千手观音信仰自唐代随密宗传入中国,与本土文化融合后,成为最具亲和力的菩萨形象之一。敦煌莫高窟、大足石刻等艺术宝库中皆存经典造像,尤以北宋木雕“十一面千手观音”最为精妙,繁复华丽的艺术形态传递着宁静庄严的精神内核。2005年春晚舞蹈《千手观音》以创新形式演绎这一文化符号,展现残疾艺术家自强不息的生命力,使其人文内涵跨越宗教范畴,升华为人类共通的慈悲精神与艺术之美。 高170cm#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 #佛教信仰 #佛教圣地 #佛教艺术 #佛教正能量 #大乘佛教 >>阅读更多


用户:五台山泉
    💧五台山泉💦打卡✔️平遥镇国寺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郝洞村 ​镇国寺是平遥县两处悟空取景地之一 ​千年万佛殿 五代彩塑 六椽栿木构 代表山西自五代之后的新建筑风格 十一尊彩塑为罕见的唐末五代风格 不似盛唐博大华贵和宋代清雅淡漠 脊榑题维大汉天会七年岁次癸亥三月 四壁和眼壁绘有清代万佛图810尊 比起​镇国寺悠久的建筑史和佛教史 站在万佛殿檐角上的脊兽更有趣 这些小人儿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1️⃣说是金刚力士 降妖镇鬼 守护佛法 2️⃣说是护角角神 保护檐角 金刚不坏 3️⃣说是四短小人 韩信 庞涓 周瑜和罗成 韩信命短 庞涓情短 周瑜气短 罗成艺短 这四“小”人要么心胸狭隘 妒贤嫉能 要么心高气傲 不知收敛 放在檐角上 面前无路可走 背后退无可退 警示世人 4️⃣说是骑凤仙人 齐国国君齐湣王战败 逃亡被凤凰所救 因此将凤凰置于檐角 寓意大难不死 绝处逢生 化险为夷 5️⃣说是仙人姜子牙或鲁班 监工镇兽 檐角小人儿后排列鱼形 龙形等走兽 防雨水侵蚀 镇火避雷 驱邪祈福 三佛楼中明代释迦牟尼像古朴静谧 塑像背后的铜线编织背光工艺精湛 ​两山墙连环壁画描绘了佛祖的一生 ​镇国寺是国内仅存八座五代建筑之一 也是被冷落的世界文化遗产 佛教瑰宝 “​古邑平遥藏梵境,千年木构证沧桑。 飞檐挑月栖灵兽,斗拱擎云护佛光。” ​🐒NO.02 #五台山泉 #五台山泉水源地 #WutaiSpring #山泉水 #水务清凉 #黑神话:悟空 #山西旅游 #我家乡的小众景点 #寺庙祈福 #佛教艺术 >>阅读更多


用户:为余驾飞龙兮 杂瑶象以为车
    「背屏式殿堂窟」 在中心佛坛殿堂窟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样式,叫做“背屏式殿堂窟”或“背屏式窟”。他就是在中央佛坛的后面又修了一个背屏,直通到房顶。这种窟型的起源很可能是洪辩和尚,也叫吴和尚,吴是他俗家的姓,他是敦煌非常重要的佛教首领,他的塑像就在敦煌藏经洞内,这个洞是他给自己建造的,其实他建了一组石窟,俗名叫“三层楼”。先盖的是最上面较小的窟,然后又在第一层修了一个非常大的窟,最后把三层楼连起来。在他之后,其他很多窟都仿照这个样式,例如第196窟以及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的第94窟。 第196窟属于何法师,他是当地的佛教领袖,窟也很大。第196窟是敦煌莫高窟保存最好的一个晚唐洞窟,他建得很高,靠近崖顶,保存得非常好,里面的佛像,壁画都是原来的。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它有背屏和佛坛,佛像建得很高,所以参拜的人要在坛底往上仰望佛像。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窟特别强调对称性,整个窟按照对称原理来建造和装饰。佛坛上有成对组合的菩萨、弟子、天王像,主室两壁绘制有经变画,后墙绘制《牢度叉斗圣变》,一边一个人物。佛像高高地坐在中心坛之上,整个窟规整而对称。#敦煌莫高窟 #佛教艺术 #背屏式殿堂窟 >>阅读更多


用户:Andy
    记录博物馆之旅看到赤峰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的一组辽代佛像,虽然是破碎的残片拼接起来,但难掩千年前的神态依旧。宗教的力量和艺术的美妙完美融合。#博物馆 #旅行 #传统文化 #历史#文博 #佛教艺术 #一个人的旅行 >>阅读更多


用户:攒钱买座仙岛
    佛家有言: 肉眼看世界,全是名利 天眼看世界,无尽轮回 法眼看世界,皆是因果 慧眼看世界,俱是心幻 佛眼看世界,满是慈悲 #佛眼观世界#心有佛法天地宽 #佛教徒 #佛教艺术 #佛教 >>阅读更多


用户:为余驾飞龙兮 杂瑶象以为车
    40、安岳千佛寨 四川安岳 (隋593~南宋1195) 41、柯岩天工大佛 浙江柯桥 (隋~初唐) 42、北吴庄窖藏 河北邺城 (东魏~唐) 43、蒲江飞仙阁 四川成都蒲江县 (唐689~) 44、钟山石窟 陕西子长县 (晋366~清) 45、泾川罗汉洞 甘肃泾川县(北魏~) 46、涞滩二佛寺 四川合川 (唐宋) 47、江津石佛寺 重庆(五代~清) 48、大足石刻 重庆(唐~清) 49、杭州飞来峰 浙江杭州 (五代~元) 50、金灯寺石窟 山西平顺 (北周~明)#收拾好灵魂去旅行 #佛教艺术 #石窟寺 >>阅读更多


用户:为余驾飞龙兮 杂瑶象以为车
    「塔庙窟」(二)分期 塔庙窟,也叫中心柱窟,来源于印度的支提窟,也就是供奉佛塔的石窟。传到中国以后,各地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比如龟兹石窟中的中心柱窟,其塔柱的形式既非塔形也非柱形,而敦煌及中原地区的中心柱窟,已将窟中的佛塔演化成方形的楼阁式,塔顶与窟顶连接并变化为方形的柱体。 敦煌莫高窟共有28个塔庙窟,其中北魏11个(第254、263、257、251、260、265、435、437、248、431、246窟),西魏2个(第288、432窟),北周3个(第428、442、290窟),隋代4个(第302、303、427、292窟),唐、五代、元代8个(第448、332、39、44、9、14、22、95窟)。 北朝前期是塔庙窟的鼎盛阶段,中心柱的龛形逐渐中国本土化,有圆拱龛、阙形龛、屋形龛、账形龛。圆拱龛承接了印度的形制,阙形龛是对中国传统建筑阙的模仿,屋形龛见于云冈、龙门石窟等地,帐形龛见于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但不见于敦煌。敦煌石窟流行“人字披”,以表现其空间是两面坡形的木构建筑。北朝后期,塔庙窟开始衰落,唐代以后,则更加衰落,这与主尊的转变密切相关。#敦煌莫高窟 #云冈石窟 #佛教艺术 #中心塔柱窟 #印度阿旃陀 >>阅读更多


用户:为余驾飞龙兮 杂瑶象以为车
    「魏晋敦煌风格」 如果我们回到古代社会,会发现艺术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并不存在今天所谓的一个抽象独立的美术或者艺术。当我们去理解古代艺术的时候,应该更多地去关注物品载体本身,还原到当时当地真实的生活情境和历史文化中去看,而不应该把19世纪以后形成以绘画为中心的形态,作为理解艺术的必然路径。 例如魏晋时期的敦煌艺术融合本土风格与域外风格于一体,受到域外风格的影响,谢赫六法理论也就恰如其分地在此时出现了。来自古希腊古罗马的绘画艺术特别擅长通过明暗对比制造错觉,于是便有了诸如凹凸晕染法这类的绘画技法。而中国所强调的所谓谢赫六法中的骨法用笔,讲究的并不是明暗对比,而是用线条来界定物象的轮廓和结构。 敦煌早期壁画受中亚印度影响较大,偶尔也受东罗马帝国和拜占庭风格艺术的影响。而在北魏时期,敦煌壁画上同时出现了晕染法和线构技法,这不见于早期十六国时期的敦煌壁画中,我们将北魏敦煌艺术的这种特色称之为“敦煌风格”。“敦煌风格”的成因很大程度上与北魏这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有关,中原地区的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的体现到西魏之后则更加明显,这可能又与中原地区的工匠大量流入敦煌有关。#魏晋南北朝 #佛教艺术 #敦煌风格 #谢赫六法 >>阅读更多


用户:Recuerdos
    “开府议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 不空 的名号着实不短。#佛教艺术 #Soul线上美术馆 >>阅读更多


用户:杉菜
    江油平武报恩寺 明代修建,图二是转轮经藏(现存3座木制转轮经藏,报恩寺经藏也是唯一能转动的)每一层的斗拱不尽相同,极致繁复,听讲解聊,内部架构如伞架,有塑像(现已不能观看内部),有明藏经,如大藏经,华严经,已取出保管。图三是大雄宝殿十二圆觉菩萨(男相)//严禁拍照(图为画册图片),右上的花鸟可窥南宋花鸟哇?印象里这也是我看过最宋气的壁画式花鸟了,且极少(当然我看的也少,请各位大侠留言指教讨论)。如果与新津十二圆觉菩萨对照,有相似有差异,相似:主体菩萨应该是度量经的程式化模版,所以在样貌比例姿式都基本一致,差异:报恩寺,菩萨天王金刚等有不同手部细节表现,云出现了几种图样,除了12坐式菩萨,还有立式菩萨像(头身比例估计1:10+),色调区别(也许和原始作画材料方法有关,有可能和修复有关,或者是累年的空气湿度有关,讲解提到了桐油加生漆绘制)。其中很有趣味的一处,顺时针第10铺菩萨左上侧,有童子凭栏上身微向前趋,让庄严威仪的气氛添了一点调皮可爱(童子下方还有一俩朵荷花,特别隽永美好,与旁边的束带华盖,遥相随风吹动,就是那句满壁风动吧)。近门的两铺是天龙八部,其中南面这铺,云的画风像宋的米芾,沾满水汽,还像浪漫主义的蒙克和布莱克,如果他俩穿越400百年,和中国的无名画师一起画画,也许能擦出火花,透过六棱窗格,点点阳光柔和的铺在上面,序曲开始了。也有遗憾,壁画下方基本都涣漫了,我只能猜想这些消失的画面,也许是神态各异的天女,或者是界画式的地面,或者有坐骑(这就补齐内容了),也许吧。另外对建筑和佛教内容的空白,让我也不能有更大了解,也是一个遗憾。风格上有明宫庭佛教艺术画风,线条的风格像吴道子,当然被认为有吴道子风格的如敦煌唐维摩诘经变,这个图我看过,形象的解释钉头鼠尾。也有离谱的地方,真心大离谱,在重新粉刷铺面梁柱时,尽有红漆打落在壁画上,哎#佛教艺术 #游记#壁画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