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一朵叫花的小花
2025-04-01 21:07:44 晴
2025第十二本《受戒》 [中] 汪曾祺
《受戒》是汪曾祺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偏写实,却有一种意向之美。汪老的文字也好,故事也好,都充满了自然生趣,人性美跃然纸上。
一个个小人物身上的一个个小故事,组成一副水墨乡村的唯美画卷。从《受戒》开始,我仿佛一个接一个认识了汪先生周遭的人,他童年时住过的寺庙,住的街上常去的卖米,卖油,卖吃食的铺子,他们的悲欢离合,家族兴衰,村子里那些被人说三道四的故事主角们,那些在某个历史阶段遭受了不公待遇的一个个平凡的家庭,生活就是这样吧,你遇到的每个人, 都有他们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如果人生本就如浮萍样短暂,他们的故事也会如柴米油盐一样平淡,但就这样平常的文字里,我看到了流淌的日子。
#随笔 #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一朵叫花的小花
2025-02-02 00:07:54 晴
2025第三本《死水微澜》 [中] 李劼人
《死水微澜》写的是上个世纪大约这个时候的故事。本书通过倒述的形式,将现在的场景带到过去,让你产生时空倒转的错觉,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像昨天。
一心想要嫁到大城市的农村姑娘邓幺姑,最终如愿以偿嫁给了兴顺号的掌柜蔡兴顺。但是,后来爱上了“蔡傻子”的表哥罗歪嘴。最后,邓幺姑嫁给了第三个男人,也是最让人意想不到的顾天成。她和这三个男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蔡傻子是邓幺姑的前夫,罗歪嘴是她的情人,而她最后成为了顾天成的妻子。这对邓幺姑的评价应该分为两个阶段,选择罗歪嘴是选择“爱情”,选择顾天成是选择了“生活”。
或许,邓幺姑被批判成“不安本分的怪婆娘”,但是在当时局迫的历史环境下,邓幺姑作为一个较为向上的女人,逆着这一切舆论去寻找“安逸快活的日子”,打破当时的周遭道德上的批判又要有多大的决心呢。难道邓幺姑不想要稳定,从一而终吗?如果她的丈夫就是罗歪嘴,我相信她最后一定能和罗歪嘴厮守终老,她虽然希望过自由安逸的生活,但是终究不是肤浅之人、不是“风尘女”,邓幺姑不是值得哀怜的吗?
李劼人笔下的四川女人是真实的,虽然是写二十世纪初的事情,但是已经有了二十一世纪女人对自我幸福追求的影子,邓幺姑这个形象是动人的、自由的,但也是让人怜惜的。在对生活和爱情的追求中还是没能兼得,最终爱情屈服于生活。
#随笔 #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一朵叫花的小花
2025-03-31 21:07:28 晴
2025第十一本《总有路在等你》[中] 史铁生等
《总有路在等你》是一部集结了华语文学七位大家——史铁生、梁实秋、汪曾祺、季羡林、沈从文、老舍、郁达夫的经典散文集。
这本书以“行路人”和“路上事”为主线。透过作家们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展现了世间万象,包括母爱,婚姻,生死,房东与房客等。记录了他们对人性的思考、对世事的无奈、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书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智慧。
如史铁生所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生的孤独本质,也提醒我们要学会独立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又如梁实秋在《房东与房客》中讽刺的:“在房东眼里,房客很少有好东西;在房客眼里,房东根本就没有一个好东西。”这句话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房东与房客之间微妙的关系,引人深思。
这本书不仅是文学的盛宴,更是人生的启示录。它告诉我们,无论人生路途多么坎坷,总有一条路在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前行。书中的每一篇散文,都是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每一行文字都是对心灵的温暖抚慰。
这本书是献给所有在人生路上行走的旅者,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也要保持希望和勇气,因为总有一条路在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行走。
#随笔 #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一朵叫花的小花
2025-03-14 12:44:08 晴
2025年第五六七八九十本[鬼脸]
我这一个月[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随笔 #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一朵叫花的小花
2025-01-25 12:37:17 晴
2025第二本《我们误解了自己》[中] 周国平 济群
周国平和济群用西方哲学与东方佛法的碰撞,带我们更多维地去理解“我”、“幸福”、“善”、“自由”。读完这本书,会给人一种拨云见日之感。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像没头苍蝇一样忙碌,却忘了问问自己到底是谁。我们总是被功成名就、财富这些外在的东西牵着鼻子走,得到后却发现内心依然空虚。
这本书开篇便直击要害,指出我们常常无意识地陷入各种对自己的误解之中。我们自认为了解自己的动机、情绪和行为模式,但实际上,这些认知可能大多是片面甚至错误的。我们往往高估了自己的理性,认为自己的决策是基于充分的思考和分析,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决策常常受到情感、偏见和潜意识的影响。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对自己的了解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准确,那些隐藏在意识深处的力量,在不知不觉中左右着我们的生活。
还有关于记忆的问题,我们一直以为记忆是对过去事件的精确记录,但实际上,记忆是一个动态的、可塑的过程。我们的记忆会受到情绪、期望和后续信息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意味着,我们所认为的真实的过去,可能并非完全真实。这种观点让我对自己的回忆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也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仅仅依赖记忆来构建自己的人生故事。我们需要更加客观地看待过去,认识到记忆的局限性,以免被错误的记忆所误导。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它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生活,让我明白,我们对自己的探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旅程。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才能逐渐接近那个真实的自己。
#今日阅读分享 #随笔 >>阅读更多
用户:一朵叫花的小花
2025-04-02 20:12:06 晴
2025第十三本 《风起陇西》 [中] 马伯庸
《风起陇西》作为马伯庸的开山之作,写的还是相当错的。马伯庸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故纸堆中、在历史的夹缝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尊重历史整体走向的前提之下,插入一个小的人物,构思一个悬疑的故事。
《风起陇西》就是以真实的三国历史为大框架,如诸葛亮北伐、街亭失守等著名事件作为故事背景,赋予整个故事厚重的历史质感。然而,马伯庸并没有局限于正史记载,而是大胆发挥想象,在历史的缝隙中填充虚构情节,创造出蜀汉“司闻曹”与曹魏“间军司”两大情报机构明争暗斗的精彩故事。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既满足了我们对三国历史的好奇与熟悉感,又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让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事件罗列,而是鲜活生动、充满可能性的传奇。
作为一部谍战小说,这本书的情节设计堪称一绝,从开篇街亭情报被泄露引发的轩然大波起,便紧紧抓住我们的心。随着故事推进,情报的真假、间谍的身份、各方势力的布局如同层层迷雾,不断抛出的悬念让人欲罢不能。计中计、谍中谍的情节设置层出不穷,刚以为接近真相,却又被新的反转打乱思路。
《风起陇西》不只是一部简单的谍战小说,更是对历史、人性、信仰的深度探索。它让我们看到,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小人物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与力量,他们的命运同样被时代洪流裹挟,却又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历史走向。很同意马伯庸在后记里关于历史阴谋论的看法。“历史上的每一件事都有一个内幕,如果没有,那就制造出一个来。”
#随笔 #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应似飞鸿踏雪泥
2025-04-25 11:01:57 晴
有些奴隶本来被绑在洞穴里,他认为这就是全部的真实世界。直到他被带出了山洞,看到了另一个洞穴,才知道自己活在一个洞穴里,才发现了自己生活的相对性。
我们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或者价值观,哪些应该坚守,哪些应该调整?同时,这些思考,不要在事件发生的当下,而要在反思的情景下。25岁的时候,你看起来很糟糕的事情,过几年再回头看,其实有珍贵的地方。而你本来认为的财富,可能其实是债务。
我们需要在一个不太近的视野中,反思、回顾我们的故事,来真正辨析哪些是真正给你带来美好的东西,这中间有什么是需要坚持乃至捍卫的;哪些是不美好,这中间又有什么需要摒弃和改变的。
#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苗苗不服输
2025-04-23 21:18:52 晴
不努力,是因为你还不知道什么是生活
#今日阅读分享 #读书与思考 #没有动力 #凭什么不努力 #自律群 >>阅读更多
用户:一朵叫花的小花
2025-02-09 22:08:53 晴
2025第四本《暴风雨前》 [中] 李劼人
这是一部长篇,但也是一部小书,篇幅不大、人物不多。小书自有小书的烦恼,譬如人物容易流于脸谱化,书中留日的苏星煌和尤铁民比较典型,按照当时“流行”的划分,一为革ming派,一为立xian派。但历史的细微岂能这么简易分辨?好在本书主角不是他们,而是郝又三,李劼人把这个人物刻画地很成功。
论及《暴风雨前》的文学价值,郝又三这个人物,确实扛当很大的功劳。郝又三处于那个传统与现代交汇的年代,说他新派吧,他又无法脱离家庭出国留学;说他守旧吧,他又参与办报,入新学堂,创办小学;说他mi烂吧,他也确实有传统士绅的毛病,懒散庸碌,迷恋女色;说他敢担当吧,他也勇于藏匿革命派的尤铁民。
郝又三代表的是既愿意学习新知识,又不完全抛弃传统的士绅阶层,也可谓是代表中国最有良知和知识的知识分子阶层,起到向下可倡导改善社会风气,向上可为民争利的作用。他们有他们的迷惘和蹉跎,那是新时代的曙光照射下的旧时代的阴影,想必待以时日,也必定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
《暴风雨前》假如是独立出来的一本小说,大概也是一个家族的文本。暴风雨前,既是清wang朝的暴风雨前,也是郝家这个官宦家族的暴风雨前,更是那个时代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暴风雨前。
#随笔 #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一朵叫花的小花
2025-04-10 16:14:55 晴
2025第十四本《叶之震颤》 [英] 毛姆
《叶之震颤》这个名字,让人想到太平洋热带岛屿中,滂沱的大雨打在巨大树叶上的声音。毛姆真的太爱太平洋了,从斯特里克兰德最后的生活,到《刀锋》中拉里的行迹,而在这本书里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似乎人间最美的风景都在这里了,震颤的不是树叶而是人的灵魂。只是在毛姆笔下,迷人的不只是风景,各种各式的人也让故事变得很有趣,比如《麦金托什》里的总督,明明是通过一个讨厌总督的人来诉说的故事,到最后却依然觉得总督是永远的总督,他就像一个讨人厌,自大的父亲,但是认真爱着他的孩子。以及《雨》中的戴维森夫妇,会让人觉得虽然你讨厌这样的人,但他们作为夫妻真的很合适,以及汤普森小姐的两次转变,都会觉得,戏剧而又合理。还有《池塘》,我以为劳森会重新出发,却没想到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是除了对埃塞尔的爱,他似乎又并没有做错什么,可是为什么就把自己一点一点的毁掉,而埃塞尔似乎也并没有真的出轨,却没有办法和劳森幸福地生活,似乎他们去到英国的日子,耗尽了她的耐性,从此以后她不再忍耐。
每个故事都有不同的魅力,也许毛姆的魅力就在于用故事说出他的人生观,可以体会到他的意思,却又因其复杂性而无法复述。毛姆常常用一种优雅绅士的口吻,把自己放进书中推动故事发展,就像一个有点儒雅的大叔在给你娓娓道来他曾经的故事,有时候觉得啰啰嗦嗦,但又忍不住想问,然后呢,大叔就在这些故事中,告诉了你人生的道理和生活的意义,其实不在于很富有,不在于很高的地位,而在于心中燃烧的火,在于平和的生活和可以把握的日升日落。
#随笔 #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永远25
2025-04-24 09:44:26 晴
上船不思岸上人,下船不提船上事,旧人无需知近况,新人不必问过往,各有各的渡口,各有各的归舟,一念执着,万般皆苦,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先敬罗衣后敬人,先敬皮囊后敬魂的社会,心动的皮囊,随处可见,契合的灵魂,寥寥无几…人在年轻的时候,可以逃避很多东西,但在承担责任的那一刻,你就没有资格年轻了。工作你得有,家庭你得顾,孩子你得护,形象你得树,风景依然在,人已非少年!生于人间,何罪之有,一句先苦后甜,撑了一年又一年,不品人间酒,不知其中醉,不陷世间情,不知其中累,不经沧桑苦,不知其中味,爱过知情重,醉过知酒浓,写歌的人用了脑,唱歌的人用了心,听歌的人动了情,有故事的人流了泪,不怕音乐太好听,就怕歌词入了心,心若能自控,何苦要心动。爱若能自控,何苦要心痛。心若不苦,何来感触。心若不痛,何来悲伤。心若不悲,何来眼泪。清晨的粥只能填满胃,深夜的酒却能填满心;但是清晨的粥比深夜的酒好喝,骗你的人比爱你的人会说;如果等不来清晨的粥,那就倒满深夜的酒。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听曲中意,曲中人散梦己醒,何必再寻梦中人,不愿再做曲中人,奈何越听越沉沦……
#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一朵叫花的小花
2024-04-18 17:48:46 晴
2024第二十三本《城堡》[奥地利] 弗兰兹·卡夫卡
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简单到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一个外乡来的土地测量员竭力想取得认可实施工作,却一直被阻挠,荒废着时间和精力,一切的努力都化为徒劳。
而这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故事。复杂到有无数可能的内涵可以被诠释,被后人反复咀嚼和玩味。《城堡》无疑是个巨大的隐喻,有人说,城堡中臃肿的部门和机构,各级GUAN员是映射当时官LIAO机制的陈FU,是时代的缩影和嘲讽;有人说,城堡是每个人理想的化身,是如镜中花水中月一般可望而不可及的终极目标的实现;也有人猜测,那是犹太人的耶路撒冷,是卡夫卡一辈子想去看一眼却终没完成的旅途。而终究谁也不知道究竟哪个是作者的本意,哪些又是或许根本就是背离原意的曲解和附会?
我们同K一起,冷眼观望着这个冷漠的村子,孤独地坚守着唯一的,又或许是根本没有的希望,沦落在社会的底层,逐渐看透属于这里的真相。或许生活就是这样的扭曲,只是沉浸在里面的我们从不曾察觉,从不曾拒绝罢了。我们和K一样,迫切的想寻找一个出路,而最终在长年累月的孤独与挣扎中消磨一生。可惜的是,卡夫卡并没有给我们答案,一部未完成的小说,仿佛永远定格在了进行时,一个无解的谜,让世界来猜。
卡夫卡的无奈和痛苦,带给我更多的感触,是那种孩子般的天真无畏,连同不顾一切的叛逆执拗,还有勇往直前的深深浅浅的脚印。卡夫卡留给我的形象,是在冰天雪地里孤独地向远处行进的小小背影,而不是瑟缩在角落里默默哭泣的懦夫。
#随笔 #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柑橘味的糖果
2023-10-12 09:07:04 晴
繁琐,其实是碎成了很多片的快乐~#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一朵叫花的小花
2024-09-13 11:51:29 晴
2024第五十六本《骑马出走的女人》 [英]劳伦斯
纵观劳伦斯的小说,会发现劳伦斯作品有一个重要主题:反对工业文明和现代化对人性的扼杀,试图以某种方式或途径求得人类社会的新生。
这本书是劳伦斯短篇小说集,其中《骑马出走的女人》更是其中的力作。它贯注了反对工业文明和现代化,探求人类新生的思想观念,但却丝毫不涉及X爱,将目光投向了原始的生活,是作者追求自然的哲学思想的艺术反映。作品贯穿了对工业文明和现代化下的个人,和作为群体的人类以及工业文明下人类的新生的思考,渗透了作者的救世情怀。
劳伦斯历来崇尚原始的、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极度厌恶现代工业文明。他试图以两性关系在感情和肉体上双重结合的方式来恢复人的天性,恢复原始的、自然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力个体,进而达到使被工业化摧残了生机的英国社会再生。这些都与他的自我写照一致。让人不禁对这位一生苦苦追寻人类新生的作家肃然起敬。
#随笔 #今日阅读分享 #劳伦斯 >>阅读更多
用户:西瓜的一个梦
2024-08-24 16:33:08 晴
我们不应该在自己的幸福中缺席。
人总是要死的,不是这一天,就是那一天,反正哪一天都一样,我又为什么能例外地躲过这一命运呢?我们聚集在世界的这小小一隅中,我们可以互相问道:“该轮到谁了?”在这里,在空虚的时日中,在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为摆脱焦虑而进行的垂死搏斗中,我们都能够感觉到人类的整个悲惨境遇在呐喊:“为什么?为什么?”
#书摘 #玛塞尔.索瓦热奥 #我决定独自生活 #随笔 #余中先 #今日阅读分享 #纸质书籍 >>阅读更多
用户:Michael2022
2023-11-25 23:34:23 晴
如果宇宙有一部宪/珐,它的前三条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条:无。
第二条:确定?
第三条:不确定……
why? 因为不确定性原理太重要了,可以说是宇宙第一法则
量子论几大诡异特性:叠加态(如波粒二象性……注意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不相容性……
但不确定性是个创世法则:
位置和动量、时间和能量、自旋……还有很多,只要定住一个量,另一个量就不确定。注意这不是观测造成的,是世界的本质属性
——跃迁:如果我们最大限度地定住一个量子,下一个瞬间它就可以飞到宇宙任一地方
——涨落:不存在绝对静止和绝对真空,宇宙时空满满都是沸腾的量子涨落
••••
——创世:宇宙诞生前,总有一个量子要从虚无中无缘无故跳出来,发生对称性破缺而引发宇宙大爆炸
以此可推论:已经出现了不知道多少次创世,只是这次刚好有你我出现了,并在此刻听着音乐看着书……
这次比较全了:16:55——17:35,逐步没入余晖的冬日紫禁
#今日阅读#今日阅读分享 #量子力学 #今日阅读#今日份阅读 #今日阅读#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云梦
2023-11-22 20:54:39 晴
⛄ #今日阅读分享 #关于书
##️今日阅读现代诗歌集《偷诗歌的人》
不知怎的,以前是不大爱读诗歌的,觉得他跳跃,他深沉,或者是由一些自己看不懂的句子零零碎碎去组成的。
🫧但是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突然就感觉喜欢上了诗歌这种灵动的感觉,。
🩵他在每一个页面里面短短的几行字可能会一下子触及到跟你的世界里相碰撞的另一个点,然后就会很痴迷这一种的感觉。
📝好像跟着作者的笔尖一起去走到他诗里面的那个世界。或许是感伤,或许是喜悦,或许是怀念,或许是追悔各种情感好像都能在一行诗里面得到理解得到抒发。 >>阅读更多
用户:一朵叫花的小花
2024-12-28 20:44:48 晴
2024第七十四本《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英] 珍妮特·温特森
珍妮特·温特森用一种既破碎又流畅的节奏写她的故事。倘若你知道温特森本人的零星轶事,就会以为自己在读的不仅是小说,更是她的少年过往。
本书是描绘一位少女珍妮特成长的青春读本。青春本是一封无效的信,投递到哪里都是一样的。成长在笼罩着宗教色彩的家庭里,已令青春全无色彩,上帝是成长轨迹里唯一的颜色,其它色彩都是魔鬼。所有的青春只有一个收信人,他是上帝。珍妮特不断地挣扎尝试,颠覆打破上帝的禁锢,上帝的眼里橘子是唯一的水果,那么她宁愿是苹果或是香蕉,即便被当作魔鬼驱逐到上帝的视野之外。珍妮特一直在平衡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她编织着自己的童话故事,那是理想,浸满照亮现实的意义。
“世俗”的世界和母亲一心构筑的神圣世界迥然相异,珍妮特就像生长在巫师魔圈内的小孩,一旦出到圈外,她只有错愕的份。同时她自己也成了别人眼中的“异类”。她像一只带犄角的羊闯入了瓷器堆,引发一片狼藉,自己还在那儿茫然。就这样,珍妮特在现实与家庭教育的夹缝中艰难成长。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这世界,还有草莓、芒果、西瓜,其他其他。“如果你沉浸于一样事物太久,某一刻你就必须反叛它”。然后我们要走出来了,找到新天地,甚至安然地回到从前的院墙之内。“墙是庇护,也是限制”,墙的本质注定了墙终将倾颓。吹响自己的号角,你会看到四壁倒塌。
#随笔 #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