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X律
2025-01-27 06:35:19 晴
传统所学皆是告诉我们如何成为受欢迎的人。但是不管你怎么努力,都会有你讨厌的人也会有讨厌你的人。
我们担心被讨厌,于是也就活在惧怕失败中。“活在如果我参加比赛会怎么怎么样的假设中”,不愿意被人评价,更不愿意因为作品拙劣而落选或被嘲笑的事实。
《山月记》这段很熟吧,“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这段是多么痛彻的感悟啊。
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并不是我们刻意让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畏惧被人讨厌,不畏惧批评。
如何获得被讨厌的勇气呢?等我看完,其实不用看完,学我就好。脸皮厚点就行。
#读书随感
#今日读书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Abby
2025-03-12 23:01:54 晴
第54本书:《悉达多》
本书词藻优美,讲述一个印度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少年时便离开家人加入沙门之列寻找真理(突然不知道该如何描述悉达多在寻找的什么)。他在进入世俗生活之前,说自己擅长思考等待斋戒,然后还是一步步沦陷,过着连自己都厌恶的生活。后来远离尘世来到河边与摆渡老人一起过着平静的生活。
这是作者想象的乔达摩·悉达多远离家人寻道得道的人生经历和心理历程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去感悟,悉达多进入尘世前,曾聆听乔达摩的讲述,然而并没有什么用。他的朋友乔文达跟随乔达摩学习多年,还是没有悉达多领悟得多。
人独自行过生命,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
--想起曾经看过一个电影,一对父母明知道女儿被骗了,却没有戳穿,任由事情发展,让女儿自己去体验。或许他们知道,说得再多,不如让她自己去体会吧。
意义和本质绝非隐藏在事物背后,它们就在事物当中,在一切事物当中。
--电影《心灵奇旅》中,讲到一个故事。一条小鱼跟大鱼说,我要寻找海洋。大鱼说,你现在就在海洋里。小鱼吃惊地说,不,这只是水,不是我要寻找的海洋。我们以为梦想幸福是很大很遥远的东西,其实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身边。
#读书随感 >>阅读更多
用户:Abby
2025-02-28 06:58:49 晴
第53本书:《苏菲的世界》
作者为了吸引年轻人学习哲学,还真的是煞费苦心,苏菲和艾伯特原来只是少校给女儿作为生日礼物的书中的角色,然后有了独立意识,从书中逃跑了,不得不说,这个构思非常新颖。
也是应了哲学的怀疑一切吧,为什么不行呢?柏拉图的洞穴理论说我们身处的世界,可能只是别人投射的影子而已,真真假假,身在其中,如何分辨?所以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因为我会思考在思考,所以我是真实存在的。有个成语,行尸走肉,没了灵魂没了思考,只是行走的一堆肉而已,不能称之为存在。
这本书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开始讲到马克思,达尔文,和现代的一些理论。读书期间,在学校学习过马克思和达尔文,读到这一部分,感觉很容易理解,前面的,大抵是囫囵吞枣,似懂非懂。
希望能更深入地学习一下哲学。
#读书随感 >>阅读更多
用户:不碰感情
2025-02-04 00:49:12 晴
2025年2月已阅莫言《蛙》
《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计划生育的小说
更是一部对人性、历史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与残酷
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在那个大环境下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坚守
谁也无法衡量是非对错
在极端的时代环境下
人性是不能从表面而论的
没有绝对的好人
也没有绝对的坏人
真的是一种无奈与心酸
这是一场时代的变迁
更是一群小人物被历史裹挟的苦痛挣扎
和她们难以完成蜕变与救赎的一生#读书随感
>>阅读更多
用户:落幕的灵魂
2025-01-31 22:51:57 晴
看书吧,最好的陪伴和精神食粮#读书随感 #阅读笔记 #读书随笔 #阅读分享 #读书分享 #读一本书 >>阅读更多
用户:花落知多少
2025-02-21 23:09:42 晴
看完了《人性的弱点》,对职场人提高情商有些帮助,比如由衷的赞美,而不是谄媚;例如多想想别人要什么,在开口寻求帮助前,不从我需要什么出发,而从你会得到什么出发,诸如此类。
年少时,以为是鸡汤,如今有了阅历才懂。这个本书的英文名是《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直译的书名在国内不畅销,后来把书名翻译为《人性的弱点》,忽然爆火。这何尝不是抓住了读者的心理呢,既想窥探别人的弱点,又想堵住自己的弱点。
下一本看什么,有没有好的推荐?#读书随感 [呲牙笑]#阅读 >>阅读更多
用户:Abby
2025-04-07 23:27:05 晴
第55本书《苏格拉底的申辩》
之三:《克力同篇》
背景: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关押在监狱里。他的同龄人好友克力同早早地来到监狱见他,希望说服他逃跑。
克说,苏格拉底,请跟我逃跑吧。如果你死了,我不仅会失去一个朋友,而且别人以为我能用钱助你逃跑却没做,我是一个把钱看得比朋友还重的人,会让我很丢脸。我和许多人愿意花钱和冒着被流放的风险协助你逃出去,请不要有顾虑。你去了其他地方也一样可以活得很好,可以像以前一样跟别人交谈,而且你的孩子还没有长大,你要对他们尽抚养义务。
苏说,你如果是正确的,那么你的热情是无价的。但是,如果你错了,那么热情越大危险就越大。我这一生,习惯于听从理性的指导。我们为什么要看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呢?一个专业的体操员,是应该听从一个专业体操教练的意见还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呢?我去到其他国家,他们会视我为法律的破坏者,我跟他们讲什么呢?美德法律正义吗?我已经不合适了。我死了,我的孩子在雅典,我相信你们也会好好照顾他们的。
如果法律会说话,他会对我说,你在雅典生活了70年,比任何人都长,除了服兵役没有离开过。可是呀,我从来阻止你离开,任何一个不喜欢雅典法律的人,都可以自由地离开。但是你没有,那我们之间就定下了契约,你要遵守我。现在你被判为死罪,却要撕毁契约逃跑吗?
克力同看到苏格拉底心意已决,无话可说。
以下为个人想法:
苏格拉底是一个不会被轻易说服的人,他有自己的原则,“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对好朋友提议逃跑的理由,逐一辩驳。虽然被判死刑,但是程序是合法的,他不被大部分人喜欢是事实。他不能一方面宣扬法律,一方面自己又背叛法律。所以只好的结果是接受审判结果。苏说,死亡要不就是一次永不醒来的睡眠,要不就是去往另外的世界可以碰到曾经去世的哲学家们。无论是哪种,似乎都不是很糟糕。
这三篇正文之前都分别有导读,看了导读之后,感觉是写导读的人偏向于认为这都是柏拉图的创作,掺杂了柏拉图对老师苏格拉底的美化。
#读书随感 >>阅读更多
用户:飞扬
2025-03-02 19:23:54 晴
读安德烈·纪德的《窄门》,整体而言阅读体验说不上心理舒适,通过讲述一场虐恋故事,引申出进入窄门的艰难与孤独,这种纯粹的精神上的极致追求,非极度信仰、自律、努力、超越自我和不畏牺牲所不能达。
不禁想起《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上五台山与智玄大师论道,曾提到“于基督而言我进不得窄门,于佛而言我不可得道”,后与刘牧师的对话中又谈到“是骆驼穿针的天堂,了妄唯真,不一不异”。
文化的差异使得思维方式不同,似乎西方文学更倾向于通过对一个具体故事的讲述,来展现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内容,而极少见类似于东方文学中“道可道,非常道”之类的述事。只是万法归一,入窄门也好,得道也罢,其本质都是超越世俗,放下一切执念,达到内心的自由和解脱。
作为资质平平的凡夫俗子,随心自在,不妄不虚,许是最能靠近窄门的方向吧。#《窄门》 #读书随感 >>阅读更多
用户:幽兰
2025-01-24 22:21:44 晴
《坚果读书笔记40》
前言:
我这几个月,看书,这里一下,那里一点。
这本书看一点歇一会儿,去看别的。
今天打开,想把剩下的一千多页看完,肯定是不成的。
看到这些文字,过去在作者其他书籍里也产生过类似的认同感。
还是复制粘贴给大家愿帮助到你们。
心理学书籍经常会强调悲伤,专业的说法叫哀伤过程,指任何一份失去都会引起我们心中的悲伤,如果我们让这悲伤流动,就意味着我们接受了丧失、接受了失去。悲伤的流动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巨大的失去引起巨大的悲伤,而巨大的悲伤在一定的时间内流完,这就是所谓的哀伤过程。
你必须在面临巨大的失去的时候完成这个哀伤过程,这样才意味着你接受了你人生的不幸。
当你的人生遇见各种不幸,你会产生一个很本能的感觉,这个感觉就叫作悲伤,悲伤也许是所有的感受里最重要的一种。你能否让你的悲伤流动,意味着你是否能够真的接受人生的真相,你是否真的有智慧。
接下来是愤怒,或者是我更喜欢的另一个词,叫作攻击性,这个过程展示了人性的奥秘和复杂。我原来以为我的心理医生会给我讲许多人性的奥秘,其实不然,我们的话题大部分涉及攻击力。
如果一个人不能直接对别人表达愤怒,而是绕着弯去表达攻击性,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被动攻击。例如,不直接拒绝别人,而是拖延。每个人心里都有大量的愤怒,你能否觉知到你的愤怒,你能否合理表达你的愤怒,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弗洛伊德说过:“一个人能否合理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是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如果一个人做不到这些,就必然有心理疾病。
恐惧是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它的重要之处在于越让自己害怕的东西就对自己越重要。我们平时怕的“鬼”“冤魂”,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压抑在心里的愤怒、恐惧久了多了就变成了我们心里的“鬼”。它告诉你有些东西在生命里非常重要,你必须学会面对。你真正恐惧的是悲、是丧失,比如,你越是没有安全感,就越害怕一个人离开你。
嫉妒:压抑嫉妒便是削弱竞争力
嫉妒也许同样是我们特别不愿去面对的一个东西,因为大家都知道,吃醋、嫉妒狂,都是在描述那些看上去很不受欢迎的人。其实嫉妒和竞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你克制自己的嫉妒,就意味着你在克制自己的竞争力。这会造成很多问题,例如,不能够在职场成功升职。
接纳黑暗,打开生命的通道
悲伤、愤怒、恐惧、内疚和嫉妒,还有简单谈到的羞耻,我很想说,这些都是我们生命中很重要的能量。
我的书签上有一句话:“成为你自己。”什么是自己呢?其实,在这个所谓的自己身上,往往所谓坏的东西比所谓好的东西更加凸显本质。悲伤、愤怒、恐惧、内疚、嫉妒和羞耻中藏着我们生命的本质。我们想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更好的人,想把真正的自己活出来,就需要去触碰这些东西,理解和接纳这些东西。
罗杰斯说过:“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通常我们认为这句话是对别人说的,但是其实这句话同样可以放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需要深深地理解和接纳我们自身。接纳自身什么呢?如果你已经是一个特别好的人,那还有什么要接纳的呢?大家都知道,所谓要理解和接纳的东西通常就是你心理上的那些黑暗面。
非常有意思的是,当你一旦深深地理解和接纳了这些所谓的黑暗面时,它们就是美,就是生命中最棒的东西,你会觉得它们根本就不是黑暗,而是从黑暗转化成了光明,从丑陋转化成了美好。同时,你会深深地体验到什么是自由。这时候你就知道能量流动、生命力流动的感觉是怎样的了。
弗洛伊德说噩梦是潜意识的一种,如果你从噩梦中醒来,身体不能动弹,可以尝试去体验这种感觉。你的身体保持不动,你的脑袋没有做很多工作,就意味着你没有切断流动的潜意识,而这就是最好的理解和接纳。而一旦你理解和接纳了,让它们自由流动了,一开始你会很难受,但是坚持下来就是美好的体验,能坚持15分钟就已经是极限了。
再次重复这句话:真实胜过完美。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今日读书笔记 #读书随感 #读书摘记 #今日读书分享 #读书分享 #成长心理学
#搬运侵删 >>阅读更多
用户:99哥
2025-01-18 14:37:50 晴
谁让你读了这么多书,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另一个世界,如果你从小就在这天地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那你就会和众乡亲抱着同一个理想,经过几年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大胖小子,加上你的体魄,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福的是,我知道的太多了。(平凡的世界)
初二时候老师见我整天看武侠小说,推荐我读了这本书,而后深醉其中,之后又读了卡耐基的书,一颗不安分的心开始决定要冲向世界,拥抱外面的世界。半生起伏,半生蹉跎,年关之际总会想,若是当年安分守己,没有走出来,此刻应该老婆孩子热炕头,热热闹闹的准备年货,和村里人打牌,喝茶,晒太阳,在自己院子迎客送往的…也不会发现外面的另一个世界而被困其中!#观书有感 #人生这本书 #一本书的故事 #读书随感 #今年我要上开屏 #丽江 >>阅读更多
用户:Pop candy
2025-03-04 06:06:00 晴
老飞行员们以他们精湛的技艺让我们敬佩。然而迟早有那么一天,这种尊敬将会变为永远的怀念。他们当中的某一个,会消失在茫茫高空中,再也无法回到我们中间。#读书随感 >>阅读更多
用户:easy
2025-01-18 23:37:59 晴
#读书随笔 #阅读 #读书 #读一本好书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知识#读书随感 #生活碎片
《月亮与六便士》,那么多人推荐不是没有理由的[giao][giao][giao]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读书日记 >>阅读更多
用户:Abby
2025-04-07 23:24:23 晴
第55本书《苏格拉底的申辩》
之二:《申辩篇》
背景:苏格拉底被三个人指控腐蚀年轻人,不信城邦的神,信其他神,于是开庭申辩。在古希腊,神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不信神是很大的罪。
苏说,指控他的人,其实有两拨人,一是社会舆论不知道具体是谁,说他整天无所事事,上穷碧落下黄泉,把坏事说成好事,不信神。另一拨人是像尤尼图斯这种,指控他腐蚀年轻人。第一种指控的原因,应该是他为了证实一个神谕(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去找在各个领域聪明的人,希望找到一个比他更聪明的人来证明神谕是错的。然而,他发现那些自以为无所不知的人其实一无所知(应该指的是真理信念方面),而他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所以认为自己更胜一筹,也就是说神谕是对的。从此,他远离政治和公众生活,一心一意跟人交谈,希望雅典的居民关注金钱权力以外的事情。当然这个事情得罪了很多人,因为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无知,反而将愤怒转向苏。
苏说,至于第二种指控,关于腐蚀年轻人的,是因为有些富有家庭的年轻人没什么事做,喜欢跟苏交谈或围观他与其他人交谈,揭穿别人其实一无所知的过程,觉得很有意思,然后再模仿他,去与其他人交谈,揭穿其他人。那些被揭穿的人不反思自己,反而指控苏带坏了年轻人。
苏说,关于信不信神,一个人相信有马术,会不相信有马的存在吗?尤尼图斯说他信神之子却不信神,简直是自相矛盾。
以下是个人想法:苏在申辩中说,自己是城邦的牛虻,是神赐予城邦的礼物,他不参与政治和公共事务所以能活到现在(70多岁)。给我的感受是,关于信不信神,他就是听了神谕才走上这条穷困潦倒的道路,却一直不承认信神,导读说他其实是不了解神是否存在,是半信半疑的。所以没有确定地说信。苏被指控,最后投票是死刑。主要是当时的大部分人人们并没有像后来的人们那样,觉得苏是多么的伟大,是哲学奠基人,只觉得讨厌吧。一个人承认错误都那么难,承认无知就更难了。当了解到这些事情后,才发现他的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是在怎样的情境下说出来的。想起中国的孔子,后人尊为圣人,但在他生前,也是不为主流社会接纳,惶惶如丧家之犬。
#读书随感 >>阅读更多
用户:阿白白
2025-02-04 23:23:29 晴
历时一个多月才看完,看一半又停看一半又停,可能题材太深刻不够吸引我。最后希望大家都能选择有爱的人走进婚姻,好好呵护,费心经营
#读书随感 >>阅读更多
用户:灵魂在摆渡
2025-01-22 14:20:44 晴
这一节是说我们很少做一件需要我们全神贯注学习的工作,我们看书,上班,说母语都是在用我们已经熟练的技能,这不是学习,无法调节大脑可塑性的系统,作者推荐学习新语言,因为新的语言需要全神贯注,只有全神贯注才学得会的东西能刺激到可塑性的控制系统。也就是说太简单的东西,不要费太多力气的东西就能获得的,往往也很难有深层次的收获。艰辛和持续的努力往往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即时满足太low了。#读书随感 >>阅读更多
用户:糖心小黄包
2025-03-17 18:55:42 晴
形形色色的我们,都带有生活的假面,
不必揭穿彼此,“真相”我们自己知道就好。#人有千种,世有百态 #知其故而不世故 #读书随感
>>阅读更多
用户:文失正
2025-01-21 23:49:14 晴
《魔戒三部曲》第一本读到这里,这个穿插讲述的故事是最吸引我的。没有史诗中的英雄与战争,但有了上古传说中最让我着迷的情结:跨越边界的重逢与超越毁灭的消失。因为关乎起源,想必寄托了后世对永恒的无限痴迷与向往。
#魔戒 #读书随感 #随感杂谈 >>阅读更多
用户:南山竹
2025-01-17 23:17:55 晴
#读书 #读书随笔 #读书随感 随性而发。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