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B. Rock
    死亡是人生的最必然的可能性(海德格尔),是否正因为死亡或必然的失去,才使得正经历的或曾经经历的才具有了意义,这样来看,失望或遗憾或不舍或怀念或难过,其实是对曾经我或我们的经历的独特性和意义的积极证明。 所以遗憾吧,遗憾证明了过去生命的意义,所以珍惜吧,不要因为看不到未来的失去而没有投入全部热情的体验当下,所以拥抱吧,自己的有限生命,有限生命的一切体验 #自由#生命#现象学 >>阅读更多


用户:魔法rarity
    【浅谈“诗歌”的“诗化(poetrize)”】 *如图以海子《阿尔的太阳》为辅例。 1️⃣选词的诗化 ᐅ 读诗时主要分类为“实词”和“虚词”。 “选词的诗化”主要涉及“实词”; “造句的诗化”涉及“虚词”; 所以优先读取诗中“实词”。 ᐅ 以《阿尔的太阳》为例,以阅读文章的方式解读: “陈述了梵高到法国南方小镇阿尔隐居、并进行绘画创作的情节,而后加以描写了梵高的内心情绪。” 但诗歌是“诗化”后的产物,不得已去回推动机: “此般陈述情节的动机、词语选取的动机......” ᐅ 海子并非在讲众所周知的“梵高去阿尔潜心绘画”的故事; 而是从梵高的诸多故事中,筛选出了“梵高去阿尔”这样一个“整体意象集合”; 海子借这个意象集合隐喻自己内心。 ᐅ 具体到意象集合里,选取的实词包括: “到、南方、去、血液、情人、春天、月亮、面包、不够、朋友、少、一群、苦痛、孩子、吞噬、一切。”“选词的诗化”类似于排列组合中的“组合”,妙处主要在于“组合”本身搭配出来的效果。 若只是浅读诗中组合,也仅仅在描写梵高去阿尔且内心苦痛的事而已。 ᐅ 以“到南方去”为例: “到南方去”并非事实的陈述,而是附加了联想的短语。 “到南方去”可以联想出“南方更暖、南方接近太阳、去南方追寻自由、去南方感受自然的热情、去南方释放压抑、南方有金色的麦田向日葵与太阳的金色呼应、南方有更清新的空气更清澈的夜空与温柔的星星月亮、南方有淳朴的村庄与美好的人......想去南方的人期待在南方找到更多的未曾见过听过做过的事”。 ᐅ 只有平日里积累词汇想象的库,才能理解感受每个词语关联到的丰富的「想象词场」。 ᐅ 创作一篇诗歌,诗人本质上是在: 把有着各自“想象词场”的词汇聚合在一起; 这些词场有些相关联、有些互补、有些平行、有些无关但能相互辉映; 只要改动其中一个词汇,就会使所有词场间的协作,整体感觉被破坏。 2️⃣造句的诗化 ᐅ “到南方去,到南方去”,类似这种诗的口吻、歌的节奏、突出了情感(跃跃欲试的期待感),即“造句的诗化”。 ᐅ 站在诗人的位置上去剖析句子的创作动机: 在“去到了南方”、“到南方画画”、“旅行,向南”等相似含义的句子中,为何断舍离出了“到南方去,到南方去”的最终写法? 诗人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写法?诗人为什么想塑这样的节奏、句子逻辑? ᐅ 对于造句的诗化,实在提炼不出规律,只知“造句是须诗化的”定律。 这或许就是奥美文案女王林桂枝所说的“心语”? 只能建议到“不把句子当作基础的陈述”。 ᐅ以选段“你的血液里没有情人和春天,没有月亮,面包甚至都不够,朋友更少,只有一群苦痛的孩子,吞噬着一切”为例。 这几行节奏是连贯的: 首先是用“否定的存现状况”铺垫,再对比“实际存现着什么”的节奏; 其次,前面的铺垫还是顺承且递进关联着的连续排比。 而排比中的每一项,都指向一些附属了想象词场的意象。 如果你只能从引用诗句中,读到简单的排比递进反衬,其实是在以读课文的形式读诗。 ᐅ关于虚词。 “你”,代词,让诗行变得有一种对话倾诉感。 “没有…没有…甚至都不…更…只有…”,不是在表示客观的陈述逻辑,而是表示一种语气。 通过语气的巧妙设置,可以感受到诗人精心调制的节奏美感。 3️⃣篇章的诗化 ᐅ “篇章的诗化”是前后各句之间的或明或隐的关联。 实现原理上与“造句的诗化”类似。 ᐅ “造句的诗化”是在排列词语成句;“篇章的诗化”是在排列诗句成篇章。 但在效果上,“篇章的诗化”让整篇诗歌具有丰富繁复的层次感。 可以类比到“旋律和弦”与“和声和弦”,参考出不同效果。 ᐅ “造句的诗化”只是在一个句子内部或一组连贯的短句里,形成“词义想象场”的精心搭配。 “篇章的诗化”会围绕着一个主题或一个气氛,来形成多个句子里所有词汇之间彼此关联或交错的层次。 ᐅ 诗歌的写作与阅读,都对积累的“诗化库”有着必然要求。 诗人们不甘于停留在寻常的语言使用与文章修辞。 “不容易得到但得到之后会更美妙”正是诗歌乐趣所在。 #关于文学 #文学 #诗的写作课 #写作 #现象学 >>阅读更多


用户:意可贴去
    未知的事就像是一个黑洞,微妙的情绪一缕一缕的吸扯过去,担忧、失望、沮丧。又是潜藏灾厄的魔盒,甚至无法打开,只能任由可怖的,阴暗的,潜藏在事物之下的阴影袭来。 无能为力的人,只能加以思索当它显现的时候如何应对,只能提前去练习熟悉话语。最可怕的是这也是未知的领域,仍未逃离,人被迫选择了用未知展现的恐惧去对抗未知。 可悲的衔尾蛇,可悲的互为因果,可悲的恐惧,可悲的未知。 未知被知晓了,被揭露了,被人选择了。人选择了让他忧伤阴郁的阴影。 #人性的黑暗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收起 #现象学 >>阅读更多


用户:张花花
    从现象学的角度做设计,应该很好玩儿。听了一个相关讲座,属实吃力,脑子好累。可能跟我平常的关注点不太一样,但是也暴露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哲学知识得补[小丑]#设计 #现象学 #小丑竟是我自己 >>阅读更多


用户:花飞猪
    《今晚一点思考的边角料,关于意向性结构什么的》 一切行为最终都可以被还原为一种意向性结构。意向性结构不等于意向性行为,前者对后者来说实际上有一种类似“先验”之于“经验”的地位。意向性行为正是由意向性结构确定下来的。“行为”不是一个孤立的事实,它必然要包含一个“能行为”的行为发出者和被行为者,以及整个被影响的时空性的场域。这样一个场域,我们可以称之为“事件”(事实)。行为将一个事件确定下来,意向性结构将一个行为确定下来,那么意向性结构实际上就确定了一个“事实”。 而世界是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以某种关系相互关联的诸事实),诸事实则可以说是逻辑空间中的诸事态(原子事实)。 那么意向性结构可以说是确定了所有的事实,它至少构成了一个“诸事件的集合”,但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连接诸事实的逻辑空间是从哪里来的。这一点不解决,意向性结构就不能确定整个世界。 而且,不是所有的“事实”都是一种行为。陨石撞地球从根上来说与主体的行为无关。“一座大山崩塌”和“看到一座大山崩塌”是完全两件事情。我们最终总要面对一个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问题。所谓的解决方法也只有扩张某一方的外延,取消某一方的某些设定而已,这几类于扯皮,颇为无趣啊。 这关系到人能否且能在何种程度上造化一个世界并与他人分享。我如何与他人分享我心愿中的世界? ​#今日份哲学思考 #哲学思考 #现象学 #维特根斯坦 >>阅读更多


用户:与容
    以支持或反对的名义来解释推理、真理、或知识是毫无意义的。#哲学 #后现代主义 #福柯 #现象学 #解构主义 >>阅读更多


用户:xlsx
    “没有一件东西是非好即坏的,但思维令其如此” ——《哈姆雷特》 人们对于事物的反应并不仅仅取决于时间本身,也取决于人们赋予事件的意义。(现象学学说)#书 #哈姆雷特 #现象学 >>阅读更多


用户:犹记风吹水上鳞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静安先生这首《蝶恋花》在境界方面不逊北宋诸家。朱颜辞镜、春花辞树,美好事物总是转瞬即逝,人间愈想挽留,愈是难留。而连用两个「辞」字,不仅道出无奈的忧伤,细品之下也颇具一番哲思。 所谓「辞」,隐指事物改变其存在方式。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有一个观点,简而言之「残断之物方可知」。人对日常熟知的「他者」不会有所思忖,而「他者」发生某种残断即存在方式的改变,才能让我们对他产生意向性的活动。比如,我们对花期的印象只有两个瞬间,一是花开之时,另是花落之际。又如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经常会给予过客一个特别愉快的印象,而在这城市的居民那里是肯定不会发生的。 花期的衰落如同「朱颜改」一样,当我们察觉之时,已经始化作一瞬间之事。逝去的时光,我们留不住。然而我们又能以别样的形式将其「留住」。面对此景,通过纯粹的直观让我们对此场景产生出意向性。纵然事后,这一瞬间之存在已消散殆尽。可我们对彼时的知觉以独特的方式流入到心灵深处,在未来某一时刻会唤起它。回忆便是曾被感知的意识。 #思与诗 #王国维 #海德格尔#现象学#今日份的哲学思考 >>阅读更多


用户:与容
    精神的生命不是表现为害怕死亡、与荒芜保持绝对距离,而是表现为承受死亡,并在死亡中保存自身。只有当精神在一种相当绝对的支离破碎状态下重新找到自己,他才赢得真理。精神作为这样一种肯定的事物,并没有逃避否定的事物……同样,当虚假成为真理的一个环节,它也不再是一个虚假的东西。#存在主义 #哲学 #海德格尔 #现象学 >>阅读更多


用户:与容
    我们中的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遇见自己梦想的真爱,只会因为害怕孤独地死去而选择随便找个人,互相饲养。成功者能够抛弃无用的东西,而忙碌的人忙于任何事情,除了生活。#人性 #哲学 #现象学 >>阅读更多


用户:花飞猪
    《现象学的观念》读书会圆满结束了捏!完结撒花!周老师辛苦啦!放假在即,人员不齐,好在下学期继续,今则无憾而已。 两月倏忽,学研晏如,略契胡氏之意旨,少发吾人之新知。今于师教,堪可无负。来年精进,其庶几乎!哈哈哈哈哈#今日份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 #胡塞尔 #现象学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