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成功原名郑森, 出生的时代清兵已经占领了北京了, 崇祯皇帝自己挂起来了。 南明小朝廷建立, 隆武皇帝赐姓朱,后世人称国姓爷。 他爹郑芝龙怀有二心,投降清朝, 朱成功,忠心不二,于海上起兵, 力图收复失地。 据海和清兵打了10几年仗, 最大的收复区到南京,扬州,苏州,常州, 江西,湖北,山东,河北都要起兵响应了, 划江而治,近在咫尺。 可惜,兵不厌诈,一战被诈,功亏一篑, 地区被清兵夺走,战死10多员大将。 从此一蹶不振,退守厦门。 后遇到来自台湾的越南人, 得知台湾被荷兰占领,且军队不多, 朱成功跨海打下台湾,谋图发展。 后三代治理,发展台湾数十年, 孙子郑克爽投降清朝。 [郑成功收复台湾] 起初为了自己有一个可发展的据点,和厦门金门,相呼应,以便再图复明。 不过也算是打跑了荷兰人,恢复了国家的版图。 但他力保南明,有点愚忠。 明朝无论崇祯,还是南明3个小政权, 腐朽,反动,没落,已经深入骨髓。 即使明朝复国,也绝不会再出现盛世。 相对比清朝建立初期, 几个皇帝,政治清明,励精图治, 积极恢复社会生产, 明朝灭亡的就被历史抛弃的必然命运。

从1646年到1648年的短短两年中,郑成功在福建沿海地区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武装,作为当时各个阵营中最具朝气的军事将领,郑成功改组军队,加强战备,并且极具开创性地在水师部队的基础上组建了颇有战力的陆上作战部队。 对于郑氏集团来说,郑成功是与他的父亲郑芝龙截然不同的领导人,凭借着卓越的领导能力和驾驭武将的手段,郑成功把原本松散的军事联盟整合为高效统一的军事集团。在改组军队的同时,他通过任命文官加强了对控制地域的管控能力和获得资源的能力。 在郑芝龙时代,郑氏集团主要依靠海上贸易获取财富,可谓“因海而生、因海而兴”。郑成功则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了海陆并重,这为他扩大军队规模,与满清陆上争雄打下了基础。如果没有这样的举措,郑氏集团永远都只是一个松散的海上武装集团,也就不会有日后数十万大军围攻南京的大战,更不会有舳舻千里渡海攻台的英雄壮举。 郑成功是那个时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他志向远大,忠勇坚毅,果敢无畏,光芒四射,却也刚愎自用,暴烈嗜杀。他毕生奋斗,都为“成功”二字,大明王朝终被雨打风吹去,日光岩外,涛声澎湃……
好了好了 来过了


今天,好多微信群都在流传关于疫情的小道消息,真假难辨,希望郑成功保佑平安无疫,疫情这玩意真的很影响脱单,既让你无法约人见面,还让你因为宅家里变胖变形毁容[捂脸哭]

李定国是南明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作为原大顺军领导人,他对于永历朝廷忠贞不二。按照李定国的战略构想,复兴大明的关键在于夺取湖南湖北地区,进而东征江西,逐步恢复整个江南地区,这一计划因为孙可望的排挤而失败。为了避免同孙可望的正面冲突,李定国转而进入广西并以此为前进基地,计划与占据福建沿海的郑成功联合,东西夹击收复广东。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现,那么西南地区与东南地区的抗清势力可以连成一片,明朝可以从广东获得大量的财赋、兵源补给,为下一步的反攻打下基础。 从1653年开始,李定国对广东发起了两次大规模进攻,都以失败告终,他所孜孜以求的东西夹击,也并未得到郑成功的响应,因而变成了一场独角戏。鉴于当时清军在广东的兵力和防守态势,若是李、郑二人联手,收复广东的希望是很大的,而收复广东对于复兴明朝的重大意义,李定国清楚,郑成功同样清楚。只是郑成功对于这一计划却表现得相当冷漠,究其原因,非不能为,在不愿为也。 对于李定国而言,复兴大明是他唯一的目标,他不同于孙可望,对最高权力没有野心,也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将领,热衷于割据自雄,因此他始终往来奔波,筹划实施一系列军事行动。郑成功则不然,虽说自始至终同样保持着对于明朝的忠诚,但这种忠诚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拥有自己高度自治的势力范围,无论是郑成功还是他之后的郑氏集团领导人,都想获得独立于最高权力中心之外的一种高度自治的存在,对于收复失地中兴大明这样的宏图大业则并没有太大兴趣。因此当李定国筹划进攻广东时,郑成功还在与清廷秘密谈判,希望获得更大的根据地,当李定国在广东与清军厮杀正酣时,郑成功却虚与委蛇,不肯出兵,最终结果便是最后一次复兴明朝的机会彻底落空。 谁是公忠体国,谁又是携私误国,后世当有公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