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御林百夫长

    北宋的改革运动,肇始于仁宗皇帝,经过英宗、神宗、哲宗三朝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打磨,新法其实已并无新意可言,只是区别于从前的政策措施故而称之为新。在以王安石为代表的一批政治家的推动下,新政的制度建设趋于成熟,因此对于宋徽宗来说,无论是新法还是旧制,他都可以拿来主义直接推行。历史并不需要宋徽宗扮演开拓者的角色,他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做好皇帝应该做的事情,就可以让这个庞大的帝国继续稳定繁荣下去。      相对于太祖和太宗时代的开拓建设,时代赋予宋徽宗的是一个守成之君的角色。无论施行新法或是旧法,都是祖宗之法,他不会再像仁宗或者神宗时代那样需要面对汹涌的朝议。在试图调和新旧之争失败之后,宋徽宗开启了自己的新政之路,政策的调整首先影响到的是人事变动,正如仁宗用范仲淹,神宗用王安石,宋徽宗也需要一位主持新政朝局的大臣,他选择的人是蔡京。      相较于前代的几位政治家,蔡京无疑是一个政治投机者,他并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王安石变法时,蔡京拥护变法改革,司马光秉政时,他又附和推翻新法,绍圣年间,蔡京又附和新法反对司马光,如此反复无常,是典型的小人。通过结交童贯等徽宗身边的亲信,蔡京得到皇帝的重用,很快成为宰相。    从仁宗时代,宋朝的政治走向一直在新与旧之间摇摆,新党与旧党之间势力此消彼长,有人登堂入室,也有人贬谪归隐。无论持何种政见,身居要职的文官们都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可以做到公忠体国,但蔡京显然不属于这一类人。当一个投机分子走向权力的顶端,他必将充分运用手中的权力来满足一己之私。于是在蔡京和他的党羽把持下,本来是为了富国强兵的新政俨然成为搜刮聚敛的工具,民间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了掌权者的手中。        其实像蔡京这样的投机主义者,在任何时代都不乏其人,蔡京和他的同党在徽宗朝得以发迹,与皇帝本人的性格有着很大关系。要治理好如此庞大的一个帝国,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需要长期保持理性与节制,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国事上。尽管皇位属于意料之外,宋徽宗也是想做一个好皇帝的,然而从想法到现实的距离有时咫天涯,勤勉、节制、明察……这些特质在徽宗身上几乎没有。     做一两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直都做好事而不去犯错,开元年间英明神武的唐玄宗,最终也把大唐推向了深渊。宋徽宗很像南唐后主李煜,并没有一国之君应有的使命感和顽强的意志力,而是对政治之外的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形式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皇帝身边聚集了帝国境内最优秀的艺术家,作为当时艺术界的领军人物,他亲自在宣和画院培养艺术家,编纂美术研究书籍。宋徽宗醉心于艺术,作为皇帝的他具有常人无法比拟的能力,可以将自己所有关于艺术的构想变成现实,可以自由徜徉于艺术的世界里。     徽宗时代的汴梁,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商铺鳞次栉比,行人摩肩接踵,勾栏瓦肆,通宵达旦。城市的发展是北宋经济高度繁荣的一个标志,较之于唐代严格的坊市制度,北宋的城市更加自由,生活区与商业区的界线不再明显,城市的生活功能和商业功能更加凸显。        如梦的繁华世界,极致的艺术之美让作为“天下一人”的宋徽宗逐渐远离了政治,一切的美好仿佛本该如此,也会一直如此。朝堂之上,新法还在继续推行着,至少看起来是这样的,然而风平浪静之下,一场狂风暴雨正在酝酿着。#历史书 #宋朝 #历史 #知识分享 #读书 >>阅读更多



用户:御林百夫长

    人会做各种各样的梦,美梦,噩梦,春秋大梦,黄粱一梦……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梦醒时分,却已是山河破碎风飘絮。       赵佶的梦,开始于1100年的那个正月,年仅25岁的宋哲宗驾崩,身后并没有留下皇位继承人。宋朝的皇帝自仁宗以来,寿命都不长,雄心万丈的哲宗皇帝以更为强力的手腕加强皇权,推进新法的施行,然而上天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来把梦想变成现实,哲宗之后,谁来掌舵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庞大最繁华的帝国?        决策权掌握在神宗的皇后、当时的向太后手中,尽管当时的宰相章惇提出了其他人选,但是作为王朝最高最高决策者的太后执意要立端王,加之其他宰执的支持,端王赵佶最终被立为皇帝,是为宋徽宗。        宋朝的宗室一向远离政治,如果不是哲宗早逝且无子,身为端王的赵佶可能终其一生都会优游自得,享尽荣华富贵。皇位对于他本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只是这个梦却突然变得那样真实起来。       做了皇帝的赵佶,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调和当时朝堂之上已经愈演愈烈的新旧之争。从庆历年间开始,朝廷一直在新法与旧制之间徘徊,一派得势另一派必然失势。宽厚的宋朝虽然少有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但此消彼长之间依然会有许多人的贬谪起复,有范仲淹“先忧后乐”那般襟怀的只是少数,多数人更关心的是个人的仕途和切实的政治利益。        宋徽宗不同于他的父兄,即位之初没有表明自己的政治倾向,而是选择了一条居中调和的路。从小接受宫廷教育的徽宗自然知道党争对于国家可能造成的巨大破坏,他不想自己的朝堂之上重演中唐以后的“牛李之争”。另一方面,徽宗皇帝所具有的艺术家气质让他的执政理念带有更多的理想主义色彩,墨分五色,乐有五声,唯有融合共鸣,才是真正的和谐之美。他给自己取了一个新的年号“建中靖国”,意思很明确,皇帝秉持中和调解的理念,希望国家可以实现安定太平。       调和的初衷固然是好的,只是对于皇帝本人来说需要更高超的政治智慧和丰富的政治经验,对于初登皇位的赵佶来说,这两点都不具备,因而居中调和也就成了空中楼阁。眼见朝堂之上的党争无法平息,皇帝索性改弦更张,继承父兄的志向,改元崇宁,开始推行新法。#宋朝 #知识分享官 #历史 #读书 #历史那些事 >>阅读更多



用户:御林百夫长

    如果宋哲宗没有过早离世,想必宋朝也不会在短时间内走向崩溃,更不会有靖康年间的凄惨一幕了。      元丰八年,宋神宗驾崩,留下了岌岌可危的新政和年仅十岁的太子赵煦,也就是后来的哲宗皇帝。十岁的小皇帝自然不可能亲政,朝政自然由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主持。这位高氏,自始至终坚决反对新政,现在终于媳妇儿熬成了老奶奶,成了大宋王朝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她的主持下,曾经轰轰烈烈的新政戛然而止,旧制得以全面恢复。     自仁宗时代到哲宗即位的半个多世纪里,宋王朝从未停止过变法图强的尝试,却也从未就实施新政达成一致,显而易见的是,历代的皇后、太后乃至太皇太后,都是变法的反对者。这种一以贯之的反对并不是出自这些宫廷女性的个人意见,而是她们背后所代表的政治势力。传统的史籍中对于后宫女性在王朝政治中发挥的作用避而不谈,而实际上她们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从真宗的皇后刘娥开始,王朝政治中就一直有女性的身影。在变法这一问题上,宋朝的皇帝们没有拿出太祖太宗那种杀伐决断的雷霆之势,就连自己的后宫都存在持续不断的反对声音,在这种情况之下,新政出现反复乃至最后被废除也就不足为奇了。      太皇太后临朝听政长达八年之久,直到她去世,哲宗才得以亲政。这位十八岁的少年天子同他的父祖一样,渴望通过变法实现国家的富强,在亲政以后,他迅速废除了旧制,重新起用前朝的革新派大臣,恢复了神宗变法时期的各项政治制度。对于旧党的大臣,哲宗皇帝也逐一进行了打击,甚至对于长期压制自己的太皇太后,也进行了清算。这种破旧立新的行为,多少带有个人情绪在里面,但是皇帝似乎想通过此举告诉世人,他是个有着鲜明态度的青年皇帝,不容许任何人反对自己所推崇的新政。      在哲宗亲政的几年间,一大批革新派官员获得重用,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免役、青苗等法得以恢复,朝政摆脱了元祐年间的裹足不前的状态,重新焕发生机。在皇帝的主持下,宋朝在军事上对西夏发起了新一轮攻势,不仅打退了西夏的进犯而且还在平夏成之战中大败西夏,迫使西夏求和。      在变法问题上,哲宗与他的父亲神宗皇帝相比,表现出更多的刚硬坚决,无论是作为皇帝的乾纲独断还是作为男性的血气方刚都体现得更加明显。他无需周密部署安排,只需要沿着前代人的足迹继续前行,就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遗憾的是上天给予哲宗的时间太短了,他甚至没有父亲神宗皇帝的寿命长,公元1100年,年仅二十五岁的哲宗皇帝驾崩。纵使贵为天子,也逃不过生死无常。#宋朝 #历史 #知识分享官 #知识分享 #读书 >>阅读更多



用户:御林百夫长

    公元1076年的那个春天,对于王安石来说没有丝毫暖意,政治上的失意和身体上的病痛交织在一起,让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宰相萌生退意。这年的六月,王安石的儿子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最终击垮了这位年过半百的父亲,他再也无力主持新政,面对去意已决的王安石,宋神宗尽管一再挽留,却也无可奈何花落去。这是王安石第二次离开朝廷,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十年后,王安石在家乡黯然离世。      王安石的罢相,对于宋神宗和他的新政是一个重大打击,虽然此时的宋神宗在多方压力之下已经不再如当初那般义无反顾地支持王安石的变法,但王安石依旧是皇帝实现梦想的重要支撑。王安石离开以后,宋神宗变得更加孤立无援。作为皇帝,他渴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而当变法的反对者强大到足以撼动自己的皇位时,他却不得不勒住缰绳,以免自己的马车冲向悬崖。为了稳固皇位,宋神宗开始在新旧两派之间寻求平衡,曾经因为反对变法而被罢黜的大臣被重新起用,皇帝似乎是想以此告诉世人,自己更看重朝廷的团结稳定而非一意孤行地推行变法。      只是当一个人心存执念时,往往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偃旗息鼓。植根于神宗心里的执念支撑着他在失去王安石之后选择独自前行。从幕后到前台,皇帝不再扮演一个调停者,而是决定亲自参与到这场新与旧的博弈之中。元丰年间,变法在皇帝的主导下得以继续推行,反对的声音依旧萦绕在朝堂之上,失去了缓冲地带的宋神宗变得更加强硬,反对变法的官员受到严惩。在这段时间里,他对官僚体制进行了大幅度改革,统一了全国官员的薪金,但是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皇帝还需要其它能够证明自己的壮举,比如说一场战争的胜利。      有别于宋辽之间的长期和平,宋朝与西夏的战争贯穿于整个北宋时期,这对邻居似乎从来都没有和平相处过。熙宁年间,宋军攻灭了青唐吐蕃和角罗斯等政权,向西拓展了大片领土,这些胜利激发了宋神宗对西夏开战的信心。从1067年开始,宋朝从多个方向对西夏发起了进攻,战争旷日持久却结局惨淡,宋神宗几乎陷入绝望。       公元1085年,年仅三十八岁的宋神宗忧郁而逝,作为北宋的第六代皇帝,他比他的父祖更加清楚地意识到王朝所面临的危机,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夙愿,他投入了毕生的精力。如果一个人能够用一生的时间去做一件事,不问成败,不计利害,那他无疑是一个赤诚之人。 历史没有给予宋神宗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他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如果假以时日,胜利也许真的会眷顾这个执着的皇帝,只是,哪有那么多如果啊……#宋朝 #历史 #知识分享官 #知识分享 #王安石 >>阅读更多



用户:御林百夫长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领导了一场大宋开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变法改革,这位刚毅多谋的宰相试图通过此次变法,消除困扰王朝多年的“三冗”问题,为大宋建立起富国强兵的制度保障。     相较于仁宗时代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涉及到了更广的领域和更深层次,尤其是在财政方面和军事层面,王安石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财政制度的改革,旨在增加朝廷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赋税负担,打击特权阶层,抑制土地兼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军事方面的改革,旨在增加国家的战争资源储备,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与此同时,王安石还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废除了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转而采取更加务实高效的官员选拔制度。      如果以现代化的视角来审视王安石变法,人们可以发现这些举措即便是在一千年以后的今天也并不过时,如果能够在当时顺利推进的话,必然是可以达成改革的最终目标的。然而天下之事并不难在立法,而在于法的推行。王安石变法从一开始便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反对的原因五花八门,归根结底在于变法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无论是朝廷向农民放贷还是丈量土地改革赋税制度或者是建立起由朝廷主导的物资转运体系,都使得盘踞在旧制度的阴影下的既得利益者们寝食难安。     变法越是推行,反对的声浪越大,这一点无论是宋神宗还是王安石想必都心知肚明。平心而论,宋神宗给予了王安石最大限度的支持和保护,王安石就像一柄划破长空的利剑,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一往无前,推动着变法的进行,而神宗皇帝就像是剑鞘一样,守护着这柄利剑使他不至于过早夭折。反对者并没有因为皇帝支持变法而偃旗息鼓,他们搬出了比皇帝本人更有分量的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作为自己的最高代言人,相比于皇帝本人,他的这两位女性长辈无疑是“祖宗之法”的象征。     年轻的宋神宗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悖论,如果没有祖宗之法,那么就不会有赵宋王朝的传承,而如今想要振兴王朝,就必须变革祖宗之法。当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加入到反对者的行列之中时,显然皇帝本人的权威遭受到了空前的挑战。相对于他的祖父宋仁宗,此时的宋神宗在皇族成员面前相对弱势一些,因为他的父亲英宗皇帝并非仁宗的儿子。   在反对派的攻击下,最先倒下的是王安石,他被迫离开朝廷到地方任职。失去了王安石的宋神宗更加孤注一掷,因为变法的成败不仅关系着大宋的命运,更关系着他作为皇帝的尊严。此时的皇帝迫切需要通过某种渠道向天下人证明,变法是正确的,皇帝是正确的,这个渠道就是对西夏开战,通过发动战争来证明变法后的大宋实现了富强。这是一场风险很大的赌局,宋神宗押上了自己手里的全部筹码,最终的结果又将如何?#宋朝 #知识分享官 #历史 #读书 >>阅读更多



用户:御林百夫长

    1067年的那个春节,因为宋英宗的驾崩并没有多少欢乐气氛,大宋王朝和它的亿兆子民在料峭春寒中迎来了一位年轻的新皇帝——时年十九岁的赵顼。作为宋英宗的长子,赵顼的继位要比他的父亲顺利得多,在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而又庄重的仪式后,新皇帝于次年改元熙宁,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在中国历史上,庙号为神宗的皇帝屈指可数,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宋神宗赵顼和明神宗朱翊钧了。明神宗以他的长期怠政和放纵开启了明朝的衰亡,反观宋神宗赵顼,似乎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能算一个昏聩之君。宋神宗只活了三十八岁,在他成为皇帝后的十八年里,他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一件事上,那就是通过改革实现宋王朝的真正强大。      变法图强,是宋仁宗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情,是宋英宗想做却没有来得及做的事情,也是宋神宗毕生孜孜以求的事情。变革并不是赵顼成为皇帝后才有的想法,而是他从少年时代就有的梦想,从仁宗朝庆历新政开始,通过变革实现国家富强已经成为朝野共识,尽管新政最后以失败收场,但这颗种子已经开始发芽生长。经过英宗朝短暂的数年纠葛之后,神宗皇帝继位之初就开启了变法的进程。      欲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宋神宗锐意革新,急需建立一个完整的改革领导机构,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早在庆历二年,二十一岁的王安石就考中进士,可谓少年英才。此后的二十多年间,王安石一直在地方任职,这段经历使得他能够从最微观的角度去审视大宋王朝的肌体,并在小范围内探求革新之道。    同宋神宗一样,王安石对于变法也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当熙宁元年宋神宗召见王安石时,君臣之间推心置腹,决心为了共同的梦想而努力。这是充满温情而又让人热血沸腾的一幕,一位是志向远大的少年天子,一位是坚毅果敢、经验丰富的大臣,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即将来临,这场变法不是庆历年间的和风细雨,而是猛药去疴的杀伐决断。    后来的历史证明,宋神宗有着比祖父宋仁宗更加顽强的意志,有着比父亲宋英宗更加旺盛的精力,对于如何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景,王安石有着比前辈们更加细致全面的改革举措。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所有的成败利害并不是简单的因素累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演化的结果,有了宋神宗的全力支持,王安石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变法,而最终的结果,也在并不平静的水面之下开始酝酿。 节前最后一更,预祝新春快乐! #宋朝 #历史 #知识分享官 #知识分享 #读书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