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叫我老师就好发布时间: 2024-10-16 06:24:34 浏览:4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浅说知识学习的几个阶段 1 这世上有很多知识和技能并非所有人一瞬间可以学会的,所以这些的学习是一个过程,中间要分几步走,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学习程度。而其中每一步环环相扣,都很重要,人真想学到真东西,要拎得清一些事。 2 这个过程大概会分为几步,首先是听过,听老师讲过也算,翻书看到也算,甚至听人闲聊提到也算。这一点是很多真正厉害事情的开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启蒙作用,对于高执行力人群而言,这一点在全学习链条中所占的权重极高,故应感谢第一次让你知道世上有这等事物的“启蒙老师”,可能是一本书,也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篇文章。而对于低执行力人群而言,往往也就止步于此,甚至会极力排斥以回避井底之蛙的尴尬。真正强者的态度,应当是尽可能多的去听过,为更多的可能埋下种子。 3 第二步是见过。听过一件事的递进,即是作为旁观者亲身见证。听过的事,除真假待定外,往往是他人强行赋予的逻辑和认知,而到见过时,便有了自发生成逻辑解释和认知的机会,这便是学习的递进。跟诊即是很好的例子,跟诊时候很多现象在脑海中的串联解释是自发的,很多时候超越了开方者和患者能表述的范畴。看很多现实中的医案也是。对于理解力强的人群而言,要尤其感谢带你完成见过这步的老师。 4 第三步是做到过。陆游说“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实践的旁观者到实践者,能超越所见,以现实发生为背景发现更多自身思考逻辑以外的事情,这之中也就是从看上去懂了到能做到的距离。也就是自己上手。这一步的查漏补缺效果胜过观察者的无数次脑海预演。 5 第四步是熟能生巧。一次做到过的事可能有很多偶然性,现实就是这样,往往超过人算。所以有人说只要是个每天上班的中医医生,一生中都会有几次高光时刻。但是具有极大的偶然性,那几次高光时刻未必是因为医生的医术如何,所谓“个案”。所以一顿吃肉和顿顿吃肉是两码事,一个一周看上百个的医生一年拿不出手两个案子和一周看十个周周有绝案的不是一回事。多次重复有相当把握的时候,对于这件事物认知的全面性才可以说到了一定程度。而每往上推一分把握,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量可能要翻上几倍,所谓高手之间的差别往往在这个地方。而什么叫熟能生巧?是在足够熟练的时候,能生成更高级的逻辑通道和技能,精简思维和操作流程,俗称“找到窍门了”。东垣先生的很多方法都是四两拨千斤的开法,精简精细,技高灵巧。反过来说,想学的他的脾胃论,是有前置门槛的。山西有一位在世前辈,如今80%的方子都不超过两味药,也是从年轻时候繁复庞杂精简取巧而来,而旁人拿着两味的方子学是学不会的。但要提醒一句,方子大小和水平高低无关。只是那位前辈走了这条路而已。这一步需要很高的自我进境的能力,包含了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和执行力。这些一般统称为“悟性”。  6 再之后称为巧能通神。明代太极拳大宗师王宗岳《太极拳论》里写到:“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和中医的道理很相似。这之中有太多不可言说的东西,而这些在悟性之外又往往和很多天赋有关。有前辈“桃花落子”,“凭空放针”,这一层其实也没什么可说的,这一层,请读者权当“听过”吧。 7 以上步骤的发生是有次第的,而非一日之功更非一篇文章之功。能让很多没有听过见过的读者听过见过,是我写文章的最大的初衷。其中某些医案背后思量的庞大体量并不是一篇文章可以且应该呈现的。换句话说,如果你看完就觉得你掌握了且能立马实践复刻的东西,实际上要么是想营造一种假象用此种获得感俘获你,要么就是和你当下的水准十分接近 。这类当然也有意义,只是意义不同。 8 我的读者之中卧虎藏龙,世间有很多高手亦是璨若星河。以上浅论,只是想帮还不那么清晰熟练的初学者理清一些观念。是为说。 #中医 #老师 #传统中医 #修行 #医生 #教育 #学习 #教学 #人心 #哲学 #功夫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