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个性的人》2
1.阿恩海姆
阿恩海姆明显是乌尔里希的反面,这个德国富豪的身份非常多,多到数不清。他家财万贯,博学多才,而且还是个作家。他的著作涉及的内容跟他的身份一样复杂,包含工业、物理、音乐、历史、科学、博物等等。在平行行动中,阿恩海姆是一个中心人物,任何话题他都懂,和乌尔里希相比,他是一个个性十足的人。两人有过几次简单交锋,面对别人时,他们又好像在兜揽信众。
对于这个人物,作者并没有揶揄讽刺,但是阿恩海姆把外部世界数字化、效率化的倾向被表达得很明显。比如,他面对迪奥蒂玛的爱情,一直都在权衡利弊,这完全是商人思维。
2.莫斯布鲁格尔
这个人物一直在等候审判。他因杀人罪被监禁,但碍于其精神方面的障碍,判决一直在延后。
上面讲小说开头的时候,提到了知识过剩对人的影响,而莫斯布鲁格尔,就是不被影响的那种人。他不接收任何知识和观念,几乎像个野蛮人凭借本能行事,他完全落后于时代,必然被充斥着各种各样观念的现代社会所排挤。
安排这样一个人物的目的非常明显,即讨论道德、自由、责任之间的关系。就像电影《发条橙》,主人公阿历克斯犯罪,却貌似全无自由,这种情况要让他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呢?逼迫亚历克斯接受改造疗法,就相当于给莫斯布鲁格尔强行灌输知识,这何尝不是一种侵占。而拥有了知识的人,最大的用处就是使审判得以可能,让他有被驱逐出社会的正当理由。可以说,学习正是为了可以被判处,而被纷繁复杂的观念挟持的现代人,同时成为了所有知识的犯人。
3.阿加特
阿加特是乌尔里希的亲妹妹,在小说后半部分才出现。兄妹两人重逢的场面透露出一个信息:阿加特几乎是女版的乌尔里希。他们穿着一样的衣服,打趣说他们根本就是双胞胎嘛。
阿加特和乌尔里希一样缺少现实感,只是显得更感性,而且对神秘主义颇感兴趣。穆齐尔所说的理性与神秘主义这两极貌似被他们兄妹俩各占一头,可让他们走上这两条道路的又是同一种虚无倾向。
兄妹俩的同居,可以看做是两人特质的稀释。穆齐尔让读者看到,他们就要借助对方过上正常的生活了,可到结尾,这种结合又只体现为虚无的休假。极端理性与个人的神秘主义到底怎样配比调和,才能更好地面对现代社会,这只能作为一个重要问题继续被探索了。
最后,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我想要聊聊,即书中的女性人物,为什么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对乌尔里希抱有好感。
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让我想起了《群魔》中的斯塔夫罗金。斯塔夫罗金是一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他无所追求,没有信仰,谁也不知道他在某个时刻会做出什么样的事。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几乎被书中所有人崇拜,哪怕表面上对其不屑者,也逃脱不了他的影响。彼得对斯塔夫罗金说:“您是我的偶像!您不冒犯任何人,可是人人都恨您;您平等待人,可是人人都怕您。”
这段话也可以用在乌尔里希身上。虽然乌尔里希不是彻底的虚无主义者,行为也不似斯塔夫罗金那样乖张,但是他身上有很明显的虚无主义倾向。他一样无所图,无所求,使人在他身上看不到自己的弱点。
这一点会产生绝对的吸引力。上面我提到过,现代社会是一个人人都追求个性的时代,人们要在不断的个性取舍之间忙碌不停,才认可自己的价值。而个性的建立,其关键手段就是对他者的模仿,这种模仿包括礼仪、知识、物的占有等等。简言之,人们在追逐偶像的过程中建立个性,逃避被自己藐视的自己。那么,什么样的偶像最具吸引力呢?答案就是让人看不到自身弱点的人,也就是,不去追逐个性的人。
在这种人身上,人们看不到他们所藐视的自己,所以,人们怕他,恨他,嫉妒他,爱他。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书中除了女性角色外,其它角色对待乌尔里希的态度也都很复杂。多数人对他抱有好感,少数人忌惮他,还有些人物嫉恨他,比如他的好友瓦尔特。可以说,克拉丽瑟同瓦尔特结婚与乌尔里希不无关系,克拉丽瑟对瓦尔特的爱也许是乌尔里希照耀到了瓦尔特的结果。至于为什么对乌尔里希的好感在书中女性角色身上表现得更明显,尤其是狄奥蒂玛和博娜黛婀,那是因为她们是典型的现代社会追求个性的虚荣人形象。这些人在现代社会为自己选择了上帝,或者叫恶魔,这个恶魔是斯塔夫罗金,也是乌尔里希。
阅读这本书太辛苦,但它的价值显而易见。穆齐尔在书中对现代社会做出了许多预言,比如,他说杂乱的观念和话语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战争。就像两个人吵来吵去半天之后,会发现还是抬起拳头比较过瘾。结果这本书还没写完,二战就来了,穆齐尔不得不躲去瑞士。因此,库切称《没有个性的人》是被历史赶超的小说。
还有段发在评论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