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去过一个酒吧,在深圳还算别有特色。酒吧不大但却很火爆,很多人挤在一个小空间里,几乎一个沙发上要坐下四个人,出去上一趟洗手间不知道要迈过多少条腿,说多少声不好意思。就这样的环境下,点上一杯饮品,听一会儿驻场歌手别有品味的现场演奏,却真的有一番不同的感受。
深圳是一个追求高效率的城市,很多人都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陌生人间会有很大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又强烈的表现在空间与交流之上,好似一杯蓝色玛格丽特的酸涩底味,而这间酒吧刻意营造出来的空间压缩感与不得不与陌生人交流的环境氛围,就像是蓝色玛格丽特的杯沿盐圈,也像是姑娘裙摆的蕾丝花边儿,极致刺激着酒吧客人平日因为快节奏与高效率压力而变得越渐麻木的情绪味蕾。
这家酒吧绝对是一款很好的创意产品,小而美,精致异常,但可惜它不会是一件好的商业产品,因为他太难以复制。
复制应该算是商业的底层逻辑,可以简单理解成:标杆+连锁+品牌,这三者是商业的黄金三角,也只有构成这三角的商业,才可以说是稳定的。
标杆的六个突破维度在于技术、模式、空间、消费、效率与zc,一个好的标杆模型会在至少一个维度上带来提升,同时又不太会在任何一个维度上做减法。
而品牌的本质在于公信,在于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可以有很多方法手段加速品牌建立,但归其本质,品牌是距离,是走过的路,而不是走的速度或者加速度。这决定了品牌的营造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与时间的积累,不会是短暂几年的事情。
连锁居于标杆与品牌之间,承上启下,更显重要。说到连锁化创业,就不得不提一个品牌,星巴克。
星巴克最开始并不叫星巴克,1971年它在西雅图港口旁边开出了第一家咖啡馆。一开始星巴克发展的并不快,从1971年到1982年接近11年的时间里,星巴克的前身只总共开出了几十家门店。
直到后来星巴克迎来了一位传奇人物,就是执掌星巴克几十年的董事长与大股东,霍华德舒尔茨。他在1982年加入星巴克,拥有着丰富的管理与市场经验,他始终认为一个咖啡馆不应该只在一个港口景区里,做成小而美的样子,而是应该把它的咖啡理念发扬光大。
他的经营理念与彼时星巴克的领导者们发生了很多冲突。比如他在意大利考察时发现了一个非常好的技术,浓缩咖啡。手磨与现磨咖啡很难做大,因为每一个门店的手磨与现磨咖啡品质都不一样,只有通过技术化例如浓缩咖啡的手段,才能够让产品的品质高度可控,最后实现连锁化。
他将这个理念带回美国后,可惜合伙人并不认同,无奈之下,他最后离开了星巴克,自己又另起了一个品牌,后来发展的很好。
两年后一语成谶,他原来的几个合伙人坚持去做的手磨现磨模式咖啡,由于难以离开人的影响,发展极度受限,霍华德部分原因的出于情怀,又买回了当时不被看好的整个星巴克。
1987年霍华德正式将星巴克纳入麾下,随即开始了星巴克的市场化与连锁化,4年时间之后,1991年,星巴克的门店来到了110家,量的积累带来了质的突破,一年之后星巴克上市了。这也是星巴克给出的答案,一家连锁企业什么时候适合资本化。
1995年,星巴克利用上市公司平台整合了竞争对手,最重要的是获得了临街咖啡其中一款核心爆品,相信大家都喝过,那就是星冰乐。
有了资本平台,有了爆品,有了科技化的浓缩咖啡,星巴克短短几年里从百家门店开始,迅速走向全国与全球。到了2024年,星巴克的整体体量在全球高达四万家,总市值来到了1000亿美金,成为了全球连锁化的标杆。
这有什么启示呢?一个连锁化的创业,重要的突破点有五个:首先连锁化,单品的企业,适合做小而美,就像开头说的那家酒吧,但一旦要连锁化,就需要专业的连锁系统,而不能只满足于小而美。其次科技化,要积极对待用科技化手段帮助产品品控的事情,用来解决标准化问题,从这个角度,高质量的预制菜是大势所趋。
随后爆品化,像星冰乐这样的产品就是核心的爆品,产品不必款款爆,但一定要争取1-2款爆品,以点带面。同时资本化,星巴克几十年才做百家门店,完成IPO后借助资本平台十几年做到四万家,越做越大,这也是资本的最大价值,帮助稳定的标杆模型实现快速增长。最后品牌化全球化,一个区域的市场终有天花板,全产品链路的渗透与全球化的理念,是横纵两个维度,也是最大的增长方向。
当下的发展太过迅速,创业者与投资者人均浮躁,投资人希望3-5年就退出,大赚特赚,创业者跟着急躁,希望3-5年做成一家企业,扬名立万。整个创业与投资市场急功近利,很少有国外市场10年与20年的目光对待一款产品与一家企业的耐心。
我们有着太多的产品,但全球化连锁与品牌凤毛麟角。不过发展的趋势是对的,急躁之下弥补以时间沉淀,自然可醒神。今天的很多连锁创业者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才能沉淀出好的产品、好的爆品、好的科技化属性、好的资本平台、好的文化与好的全球化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