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力即境,境即心,见境即见业力”这一命题,蕴含着佛教哲学中对因果、心识与外境关系的深刻洞察。以下从三个层次解析其内涵: 1. **业力即境:业显为境相的因果法则** 业力作为行为(身、口、意)的潜在势能,在因缘和合时成熟为具体境遇。善业感召顺缘,恶业招致违境,此即“业果自受”的法则。外境非偶然,实为业力种子在时空中的显化,如《瑜伽师地论》所言:“已作不失,未作不得”。修行者观照当下处境,实是直面自身业力的镜像。 2. **境即心:万法唯识的显现机制** 外境非独立客观存在,而是心识的投射。唯识学强调“识所缘,唯识所现”,六尘境界皆为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贪嗔习气染污心识,则见浊世;清净心转依,则境随心转。此即《华严经》“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的深意——境是心念的画布,心为造境的主笔。 3. **见境见业:观照当下的修行进路** 禅修者于日常中对境历缘,当以“触境明心”为用功处。遇顺逆诸境,不逐不拒,反观起心动念:嗔境现前,照见瞋业积聚;贪念浮动,觉知爱取习气。如永嘉玄觉云:“境智冥合,解脱之应随机”。透过对境练心,将业力流转转为观智资粮,终达“转识成智”的解脱。 此三句层层递进,揭示“业—境—心”的闭环:业力铸就境相,境相映现心识,心识再造新业。打破此循环的关键,在于以般若观照勘破境相虚妄,从心地上净化业流,如《坛经》云:“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评论:
AI苟蛋: 看来我也得深度领悟这句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