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社交平台上时不时会听到关于在寻找另一半的过程中要秉持“只筛选,不改变”的论调。 这咋可能呢,朋友们? “浪漫爱情”主义或观念存在一些问题,他们可能认为相爱就应完全接受对方,不试图改变对方,当指出对方小缺点时就会引发矛盾,被视为违背爱情规则。 想要更温和地讨论,“改变”这个词就变得不适合放在这个以感情或感受为主体的语义框架下。换成“教育”或者干脆迁移到陌生的语言环境“educate”与“educated”会不那么生硬。 古希腊人认为爱是对完美、美德和成就的吸引,相爱双方应进行相互教育,而浪漫主义观点与之相反,认为应爱对方全部且教育在爱中无立足之地。 现在“爱情”中的教育往往失败,一是因为浪漫主义让其看似不合法,二是因为在爱情中人们太在意,情绪容易失控、歇斯底里,采用羞辱方式,而在羞辱下无法达到教育目的,成功的教育应是绝大部分温柔甜蜜,只保留一小部分的批评。就像秘方之所以被持有人保密,是因为秘方对食材、调料有它特殊的比例以及对时机的把握,这都需要外行人付出各种成本去探索。 mean一点,期待相处中不教育,不磨合,本质上是想不劳而获,想桃子[狗子],筛选跟教育同样重要。 **说到筛选,大概是精神分析学上的说法,当人们坠入爱河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试图重建早期童年的模式,在后现代家庭中学会爱的雏形,等成年后恋爱时不断去寻觅和重现这个雏形。问题来了,成年后恋爱时往往不是被能让我们“开心幸福”的人所吸引,而是被“熟悉感”牵引,但这两种感觉常常南辕北辙,并不是那种健康没有痛苦和纠结的爱。很有可能这种熟悉感是疏远,有情绪问题的家人带来的,“熟悉感”可能就是那种很抽象的“特殊”或“来电”的感觉,以至于你会觉得对方太“健康/正常”,无法满足你对“熟悉感”的需求(这种熟悉感跟痛苦感可能是画等号的),所以觉得对方没那么有吸引力,不符合你对痛苦感的特殊需求(手动狗头)。 假设这个论点是正确的,倒也不妨通过自察来对抗这种“熟悉感”的需求。 今天厨房洗菜池下水道反水(水逆凶猛啊),刚完成“大禹治水”的任务,要是有另一半参与,史书上高低得留下我们两个人的名字,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我一个人贪天之功了,hhh 声明:星号段落大部分是之前做的笔记引用了某演讲的原话。
评论:
响了第十一下: 本来打了一堆字 但又觉得你这篇说得足够清楚了 让偶尔也有这种偷懒念头的我自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