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there. 为什么来这里: 1---看看大家的Moment以及时不时分享一下自己的Moment; 2---找对象(随缘但认真)。 关于我:北方人在上海。 94年,某外资半导体厂商打工人。 日常:做(吃)饭、学习、夜跑、电影。 关于你:打着一份自己不讨厌的工,同时轻松地经营着自己的朋友圈关系,乐观积极,容易沟通,以及终身学习的倾向。 关于我们的关系:她应当是两个善良不自私的人考虑对方的利益,是在彼此的成全和相互亏欠中积累的情谊,是两个不完美的人带着直面困难的勇气和骨子里的义气。履行外面社会角色之余,在每一个被命运眷顾的日子里,我们在厨房实验各种奇怪料理。 关于规划: 大概率在沪发展。 有人说,家是最小的共产主义单元,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爱情,可能是最接近乌托邦的现实载体。 >>阅读更多
在信息/社交平台上时不时会听到关于在寻找另一半的过程中要秉持“只筛选,不改变”的论调。 这咋可能呢,朋友们? “浪漫爱情”主义或观念存在一些问题,他们可能认为相爱就应完全接受对方,不试图改变对方,当指出对方小缺点时就会引发矛盾,被视为违背爱情规则。 想要更温和地讨论,“改变”这个词就变得不适合放在这个以感情或感受为主体的语义框架下。换成“教育”或者干脆迁移到陌生的语言环境“educate”与“educated”会不那么生硬。 古希腊人认为爱是对完美、美德和成就的吸引,相爱双方应进行相互教育,而浪漫主义观点与之相反,认为应爱对方全部且教育在爱中无立足之地。 现在“爱情”中的教育往往失败,一是因为浪漫主义让其看似不合法,二是因为在爱情中人们太在意,情绪容易失控、歇斯底里,采用羞辱方式,而在羞辱下无法达到教育目的,成功的教育应是绝大部分温柔甜蜜,只保留一小部分的批评。就像秘方之所以被持有人保密,是因为秘方对食材、调料有它特殊的比例以及对时机的把握,这都需要外行人付出各种成本去探索。 mean一点,期待相处中不教育,不磨合,本质上是想不劳而获,想桃子[狗子],筛选跟教育同样重要。 **说到筛选,大概是精神分析学上的说法,当人们坠入爱河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试图重建早期童年的模式,在后现代家庭中学会爱的雏形,等成年后恋爱时不断去寻觅和重现这个雏形。问题来了,成年后恋爱时往往不是被能让我们“开心幸福”的人所吸引,而是被“熟悉感”牵引,但这两种感觉常常南辕北辙,并不是那种健康没有痛苦和纠结的爱。很有可能这种熟悉感是疏远,有情绪问题的家人带来的,“熟悉感”可能就是那种很抽象的“特殊”或“来电”的感觉,以至于你会觉得对方太“健康/正常”,无法满足你对“熟悉感”的需求(这种熟悉感跟痛苦感可能是画等号的),所以觉得对方没那么有吸引力,不符合你对痛苦感的特殊需求(手动狗头)。 假设这个论点是正确的,倒也不妨通过自察来对抗这种“熟悉感”的需求。 今天厨房洗菜池下水道反水(水逆凶猛啊),刚完成“大禹治水”的任务,要是有另一半参与,史书上高低得留下我们两个人的名字,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我一个人贪天之功了,hhh 声明:星号段落大部分是之前做的笔记引用了某演讲的原话。 >>阅读更多
2024年,加菲猫从斯坦福退学,在自家车库里添加了一条充满哲理的prompt语句——“还要啥自行车”,用来训练ChatGPT-4o,创新性地发现了雌性螳螂的择偶机制,即,她们会在接吻时靠味觉判断对方是否美味来决定是否托付终身。
多年后,加菲猫与奥特曼,赵本山共享了彼时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雌性螳螂在产崽以后会将雄性螳螂吃掉来补充营养,抚育下一代。在这之前,科学家们通常认为雌性螳螂通过恋爱时感受对方在拥抱自己时的力度,来判断对方是否充满营养,进而进入婚姻。
后来,加菲猫的科学发现还进一步揭示了食物里的一种关系,美味是营养的充分条件,好吃的东西意味着营养丰富,反之,充满营养的食品可能并不好吃。这个结论为麦当劳证明,麦辣鸡翅、麦麦脆汁鸡、薯条等绝非垃圾食品,于是越来越多的麦门追随者将加菲猫视为教母,并择日在五角场为其加冕。期间,陈奕迅出席了典礼,并献唱《麦当劳无限好》,现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近日诺贝尔奖组委会连续将物理学,化学奖授予AI相关的工作或方法,只觉有趣,走神儿开了一下脑洞,写了这篇小故事,作为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