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钱树」
传说摇钱树是一种采摘不尽可以永远再生钱财的神树,摇钱树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东汉晚期。有研究者认为,这时期摇钱树的主体内容与神仙思想有关,随着佛教的传入,早期的摇钱树还常铸有佛像。
从古至今,摇钱树传承不衰,清代北京人过年,除夕之夜家中常摆有摇钱树。在山东潍坊安丘一带民间祭墓亦用摇钱树。在父母故去的第35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上“五七坟”,所带贡品中,摇钱树必不可少。其做法是以榆树枝包以彩纸,再以彩纸剪成一串串元钱元宝挂于枝上,还要有两个打钱的童子,祭墓时焚于坟前。这种摇钱树的总体造型仍与古代相似,至于以榆树枝为之,可能有其缘由。榆树的果实似钱,春天未生叶前生荚,形象极似摇钱树。
艺术品中最为精彩的是山东潍坊杨家埠木板年画中的一幅号称“炕头画”之首的《摇钱树》,上部是一颗结满成串金钱的大树,树上有骑着“钱龙”的招财童子,树下有财主、聚宝盆、钱仓,还有一群收聚钱财的童子,都与彭山176号墓摇钱树座的装饰十分相似。这幅年画是清代的作品,至今仍在民间翻刻、印刷、销售,极受欢迎。考古发现的古代艺术品多是无名工匠的作品,因此完全可以与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相比较。
@投稿小助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