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Hlove

    24-6《长日将尽》石黑一雄 ♥ 史蒂文斯是达林顿府的管家,因为房产发生变更,于是史蒂文斯的雇主变成了法拉戴先生,他建议管家进行一次休假旅行,去看看美丽的国家。 这本书就围绕史蒂文斯的这场旅途,一路上他欣赏美景并回顾过往(旅途中的确很容易回顾过往然后自我评判) ♥ 用父亲讲述的例子和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何为伟大的管家?以及何为尊严? “至关重要的一点即在于一位管家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坚守其职业生命的能力。” 当然也正因为这一点他压制自己的好奇心和主观意识,形同达林顿勋爵的影子。 以至于错失父亲的最后一面以及肯顿小姐的爱情。 ♥ 达林顿勋爵对于放宽《凡尔赛和约》诸多条款的苛刻规定一事组织会议(对于战败国德国的善意),以及因为这次重要会议“我”在父亲病重甚至去世时都不在身边。 对于别人问他是否服务于达林顿勋爵而两次否认。(是否跟达林顿勋爵在后期成为纳粹的棋子和帮凶有关) ——“达林顿勋爵是个真正的绅士,他跟德国人打了一仗,本能地对战败者表达了慷慨和友谊,但也正因为这点,才在后期被希特勒当成了棋子。” ♥ 因为肯顿小姐的来信,他一直过度解读觉得肯顿小姐过得不幸福,想让她重新回来工作的。所以他正好借旅行的机会去拜访肯顿小姐,一路上也围绕以前的工作回忆肯顿小姐(可以看出他是喜欢肯顿小姐的,只是因为他对于事业的专注忽视了肯顿小姐当时对他的感情),当得知肯顿小姐并不像信上说的那么不幸时,他“心碎了”。 ♥ 最后他在码头的夜晚,从陌生人的交谈中了悟了人生的真谛: “你得学会享受你的人生”(我觉得这也是法拉戴先生让他外出旅行的目的) “总是没完没了地往回看,总是自责我们当初的生活并没有尽如人意究竟又有什么好处呢?...你我之辈,只要至少曾为了某项真实而有价值的事业而竭尽绵薄、稍作贡献,谅必就已经尽够了。我们当中若有人准备将大部分的生命奉献给这样的理想和抱负,那毋庸置疑,值得为之自豪和满足的就在于这献身的过程本身,而不应计较其结果究竟如何!” ♥ 石黑一雄说他写这本书的出发点是想写“你是如何为了成就事业而荒废了你的人生,又是如何在个人的层面上蹉跎了一辈子的” 当你回溯过往,是否可以到达自己和解的彼岸?#读书 >>阅读更多



用户:Hlove

    24-5《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 ♥ 我买的这本封面就很有故事性,一把斧头,一个十字架,一个故事就出来了。 无神论的拉斯柯尔尼科夫用斧头砍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妹妹丽扎韦塔,后来他投案自首并在索尼雅爱的感化下信仰上帝。 ♥ 拉斯柯尔尼科夫不仅给了酒馆遇见的马尔美拉陀夫人家两一卢布,还保护路上素不相识醉酒的姑娘,并给了她二十戈比。看到乡下人用鞭子抽打瘦小的驽马会觉得可怜心疼,流出眼泪。他是有良知的。 ♥ 曾在路上听见“大学生”说老太太心狠手辣,卑鄙可恶(欺负同父异母的妹妹,放高利贷,并且觉得用她的钱可以拯救很多人 ),他可能觉得杀死一个这样的人是为民除害! 获悉丽扎韦塔明天晚上七点钟不在家,又正好在看门人的屋子里找到了斧子, 觉得是上天给他的机会。 ♥ 拉斯柯尔尼科夫当时有一篇关于犯罪的文章有一句“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普通人,一种不平凡的人(不普通的人),他们不仅可以而且拥有做坏事的权利,他们似乎不在法律所管辖的范围内。”而后他与波尔菲里辩解了一大段,我觉得通过这篇文章可以想到拉斯柯尔尼科夫把自己归为了“不普通的人”。所以也是他犯罪的一个契机,他觉得自己也应该是拿破仑。 看到这的时候我在想,是不是所有犯罪的人都觉得自己有审判别人的权利呢? ♥ 拉斯柯尔尼科夫对索尼雅坦白杀死了两姐妹。而索尼雅的反应确是抱他亲他,我觉得索尼雅像“上帝”,宽恕的“爱”的化身。 他坦白是为了效仿拿破仑,他“对拿破仑太崇拜了,也可以说,对他最有吸引力的是,有很多天才似的人物对于做一件坏事是无所谓的,并且毫不迟疑地去违反法律。” ♥ 波尔菲里和拉斯柯尔尼科夫之间的心理博弈真的太精彩了,我也和拉斯柯尔尼科夫一样猜测波尔菲里哪句是真话哪句是假话。 ♥ 玛尔法·彼得罗夫娜是否是被斯维德里加依洛夫杀死的?因为之前斯维德里加依洛夫说他跟拉斯柯尔尼科夫一样,杜尼雅也提到了毒药。而他的结局也对应他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建议:一是自杀,二是流放西伯利亚,斯维德里加依洛夫选择了第一种。拉斯柯尔尼科夫选了第二种。 ♥ 拉斯柯尔尼科夫因为有索尼雅作为精神支撑,也因为有爱来感化他,所以结尾他终于拿起了《新约全书》(有了信仰),获得灵魂的新生。 ♥ 这本书里也经常出现“有没有上帝”这样的问题,跟《卡拉马佐夫兄弟》一样,不知道是不是陀翁所有的书都这样。 ♥ 三年前读第一遍《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时还觉得前者更胜一筹,二刷才发现,罪与罚不过是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一个小章节而已。#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 #读书 #推荐书单 >>阅读更多



用户:Hlove

    25-4二刷《卡拉马佐夫兄弟》-2 ♥ 第二册就进入故事主线了,围绕费奥多尔.巴甫洛维奇被杀讲起。 ♥ 首先书中反复提到的“卡拉马佐夫性格”——“这种性格能兼容千奇百怪的相反极端。能同时看到最高处和最深处,既看到直上云端的崇高理想,也看到极端堕落的万丈深渊。”了解这种性格方便你理解米嘉的行为。 ♥ 米嘉有太多被指控的证据,比如事发前去找萨姆索诺夫和霍赫拉科娃借钱,去抵押手表,手枪。 比如从格露莘卡家拿了一个杵子说要去杀老头儿。 又比如逃跑中打破了格里果利的头。 如果顺着这些线索看的确德米特里的嫌疑最大,为了钱以及格露莘卡杀掉老爷子。 ♥ 但真正的凶手是斯乜尔加科夫,可他一致认为是自己收到了伊万的委托,因为伊万默许了他的这次行为。(伊万接受了他的建议去了切尔马什尼亚) 开庭前,斯乜尔加科夫自杀。 ♥ 开庭后的篇章也非常精彩 如果不是伊万的证词(说是自己教唆斯乜尔加科夫杀父),卡捷琳娜也不会拿出米嘉给她写的杀父的信。在这里明显看出卡捷琳娜是爱伊万的。 ♥ 检察官伊波里特.基里洛维奇和辩护人菲久科维奇的发言(心理分析)棒极了!他俩从心理分析的正反面把你怀疑的,想说的,能说的,全都说尽了。这一段看的真的很痛快! ♥ 第一遍读的时候我就不理解为什么要用伊柳沙的葬礼做终章?为什么不继续写米嘉的逃亡? 二刷才明白,终章讲的是“爱和宽恕”类似于上册《宗教大法官》故事里耶稣对主教的一吻。 是米嘉和卡捷琳娜的互相宽恕,是卡捷琳娜和格露莘卡的互相宽恕。 也是用伊柳沙和父亲的爱来反衬米嘉和父亲的相恶。“爱不能凭空创造出来”! ♥ 每每感叹陀翁对于心理描写的细腻,“如果报警,我会是目击证人!” #读书 #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拉马佐夫兄弟 #读书笔记 >>阅读更多



用户:Hlove

    25-3《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 ♥ 三年前读这本书还质疑这本书怎么能成为名著,三年后再读,却常常为它赞叹。 ♥ 这次读发现很多伏笔,每一句话我都不舍的略过,甚至每天读的时候我都要把前面再翻一翻回顾一下剧情。 ♥ 比如蕾梅黛丝到底是怎么死的?我一直以为是阿玛兰妲的鸦片汀,但网友都说鸦片汀的死状不应该是“被自己的血液毒死,内脏打嗝般撕裂”,说这是砒霜的死法,只有何塞.阿尔卡蒂奥可以通过一个医生得到。 而且何塞.阿尔卡蒂奥死时对于大女儿的名字想起蕾梅黛丝,可能也有歉疚。 ♥ 阿玛兰妲对于奥雷里亚诺上校的隐藏爱恋,所以就解释的通为什么阿玛兰妲会一而再地拒绝追求者,并不是因为回避型人格。 ♥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晚年,我觉得并不是疯了,而是世人皆醉我独醒。 ♥ 家族里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是风流成性,与情人厮混。 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最后都研究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 除了奥雷里亚诺第二和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据说是他俩小时候经常玩互换游戏,可能是换了名字。他俩一同离去,下葬时也是交换下葬。 ♥ 书中梅尔基亚德斯和加泰罗尼亚是传播进步的两位智者,一个在前带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个在后教导奥雷里亚诺.巴比伦。 ♥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就是乌尔苏拉,网友戏称这是唯一一个正常的人。是整个家族的舵手。 其次是阿玛兰妲,她因为惧怕“猪尾巴的孩子”一直克制对上校的爱情,全书只有遇见上校两次扬起黑纱的手和上校死后“最爱”两个字体现了这段感情。 ♥ 最后奥雷里亚诺破译的羊皮书就是他们家族的预言书“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羊皮卷上所载的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 #读书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 >>阅读更多



用户:Hlove

    25-1《三个火枪手》大仲马 ♥ 这本书主要讲了:达达尼安和三个火枪手为法国王后取回送给英国首相白金汉的钻石别针,以及黎世留派米莱狄刺杀白金汉,结束拉罗舍尔的围城之战,后半段大篇幅的关于米莱狄肩上的烙印开展。 ♥ 三个火枪手分别是阿多斯,波尔多斯,阿拉密斯。 文中对达达尼安和三个火枪手的刻画都很立体,即使名字拗口也很好区分: 每天独自喝酒,郁郁寡欢的阿多斯 四处留情的情场浪子波尔多斯 红尘未了却总想隐退做修士的阿拉密斯 机智勇敢,毫无畏惧的达达尼安 ♥ 米莱狄被温特伯爵囚禁后诱惑费尔顿逃离的部分特别精彩: 第一天假装生病,第二天假装是清教徒,第三天用刀自杀博费尔顿的同情,第四天用绳子自杀,第五天编纂故事讲她以前受辱的经历(美化她身上的烙印)。 米莱狄运用各种方法迷惑费尔顿,获得自由。这要是重开一本,名副其实的励志主角啊! ♥ 关于爱情部分我印象最深的是: 凯蒂对达达尼安的舍命的爱。 白金汉被费尔顿所杀,临死时王后仆人说的那句“她一直爱您”。 还有费尔顿发现米莱狄提前一个半点就起航时,才明白一切都是骗局,失落的爱。等等…… ♥ 审判米莱狄这章也很精彩,还原了米莱狄身上烙印的原因。 最后,达达尼安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获得了没有填写名字的火枪卫队副队长的委任书。达达尼安分别想送给三个同伴,却都被拒绝,阿多斯为它填上了达达尼安。 ♥ 这本书对比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来说我觉得稍显逊色。 其实看上半段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很稀疏平常,没有什么抓人的点,所以也看的很慢。直到下半段米莱狄作为“反派主角”出现,哇!!太让人惊艳了!!我觉得如果把米莱狄作为正派主角也完全行得通,类似基督山伯爵里的主角。 其次这本书的看点就是达达尼安和三个火枪手的友情了,有点同生共死的意思在。 #生命在于学习 #好好读书 >>阅读更多



用户:Hlove

    24-38《浮士德》歌德 看这本书之前请你至少看一篇莎士比亚的戏剧,否则看这本一定很难看进去。再就是西方名著的通病就是宗教和神话含量巨高,一定要有初步了解才好读。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版本都这样,这个版本做的注释很详细,我很少看书的注释,但是这本书的注释太有用了,它甚至把每一幕的内容都做了介绍。 ♥ 魔鬼与上帝打赌:魔鬼说他可以引诱浮士德堕落。而上帝却说“一个善人即使在他的黑暗的冲动中,也会觉悟到正确的道路。” 浮士德与魔鬼签订契约(其实是魔鬼跟浮士德签订契约,但从浮士德的角度更好理解):“如果我安静下来,游手好闲,虚度时光,那就让我马上完蛋!如果你能谄媚我,诓骗我,使我自得其乐,如果你能用享乐把我哄弄,那就算我的末日来临,我争这个输赢……一旦我停止奋斗,我就成为奴隶。” 从这个契约你就可以知道这本书的主旨。 ♥ 第一次,浮士德追求格蕾琴(情欲),想通过爱情证明自己的价值,却害得格蕾琴家破人亡。 浮士德躺在草地上,忽然看见上方的彩虹而决定追求“更高的生存”。 第二次,浮士德来到皇宫,成为一名财政官,但他发现皇帝陛下和大臣们都仅仅为了自己享乐,并不是为国家着想。 第三次,浮士德回到希腊,复活了海伦(美得化身)并娶她为妻,但不久海伦和他们的孩子都相继去世。 第四次,浮士德想要打造一片乐土——填海造陆。但这项伟大的工程并没有完成,他却已经衰老不堪,在掘墓的锒铛声中(以为是工人们为他的工程在劳动)满足地死去。 最后,魔鬼没有赢得赌注,浮士德在圣母玛利亚的指引下飞升上天。 ♥ 到第三幕结束,酒神出现,我忽然想起了《悲剧的诞生》里,酒神狄奥尼索斯是生命力的代名词。 ♥ 这本书的隐喻太多了,简直能从里面提炼出一本“希腊神话”出来。我甚至觉得希腊神话可以做这本书的注释册。 ♥ 所以引发思索: 人活一世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考上大学?结婚生子?成为某个领域的翘楚…… 但说到底,其实就是不断得到实现的结果和更高的期待显现。 于是人们所追求的东西一直更新,永无止尽。 正如书中说的:“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恰在于一种自强不息的创造性的生活本身,一种不断进步的道路或过程本身” ♥ 浮士德在剧中展现出的“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被称为“浮士德精神”。这种精神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不断进取的时代精神的体现,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主题,即人的可贵之处不是拥有真理,而是不断追求真理。 这便是这本书,也是歌德,一直备受关注的原因。 ♥ 这本书建议多读几遍,一遍真的没有办法吃透,但是这本书真的很磨人,我反复翻开合上,每天只能啃一两章。需要仔细品读。#阅读打卡 #读书使人进步 #423世界读书日 #读书打卡日 #《浮士德》 >>阅读更多



用户:Hlove

    24-36《恰同学少年》黄晖 ♥ 剧每年都要看,书倒是第一次读,看到最后才知道是先有了剧本后面才整理成书籍,怪不得书与剧的重叠度那么高。 我一贯认为读书要比看剧能吃进去更多。因为看剧人的眼光总会先被色彩吸引,而书,首先是文字。所以读书往往比看剧印象更深,思考更深。 每读一页,脑子里都是剧版的场景。 ♥ 以前只觉得刘俊卿可恨,现在才觉得他可怜。他鼠目寸光,永远只看眼前,分不清黑白,只想求名求利,得一个父亲因他而死,一贞因他而死,众叛亲离的结局。 ♥ 书中萧子升对陶斯咏暗戳戳的爱恋写的比较明显,不像剧版只给了几个眼神镜头,很容易忽略。 ♥ 这本书里教育的线给我感触很深。 不管是一开始各位老师尤其是杨昌济对于学生的教育还是后面毛蔡萧等人对于学习的方法(求友,书会,穷游等等)。还有毛泽东从一开始的到街上教百姓识字,到后面办夜学,组织学生兵,他是真的把教育落到实处,也是真的做到了眼睛向下,从最广大最底层的百姓入手。 ♥ 因为这部剧我前年特意去到长沙 在老街来一份臭豆腐,在橘子洲头一起远望,对着湘江喊“谁主沉浮?”,在爱晚亭旁看枫叶如火,在湖南大学门前驻足。 我在很多很多地方都记起书里那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少年。#读书打卡 #读书使人进步 #最近在读的一本书 #阅读打卡 #读书笔记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