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小夏的奇妙生活
2024-08-15 02:26:14 晴
走进一个满是ai人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体验?简直就是《底特律:变人》的翻版。
2024年4月4日
我梦见我和一个搭档去参加某个任务,我们是先打开门进入一个房间,这房间连着好多走廊,以及很多别的房间,那感觉就好像踏入了异次元,然后那个房间里的所有的人都是ai,和真人长得一模一样,我忘不了里面的各种小孩还是什么,就是那个气质、长相跟正常人没有区别。
但是我们都心里都很清楚这些人都是ai,他们就像游戏里面的npc一样。那里面的小孩虽然跟两三岁的小孩一样要你抱啊,还会跟你谈话呀,但是后来我想方设法地挣脱那个房间,一路狂奔。
后来我出来了,大街上看见有好几条狗以闪电般的速度在狂奔,其实就是ai狗,长得跟真实的狗一模一样,但是已经有了ai一样的智能,正处于失控状态,而且这个时候大街上很多很多人,包括我在那都在逃难,在躲避这些狗,人群像海潮一样哗地排开来,形成一道移动的弧线,我们都在找小房间躲起来,要不然就四处找拐角跟那些狗周旋,像玩闪避球一样。#一个奇怪的梦 #一个离奇的梦 #细思极恐的梦 #梦境回忆录 #底特律 >>阅读更多
用户:小夏的奇妙生活
2024-08-14 22:24:09 晴
谈规则
我遇到过很多在这方面理解较为欠缺的人,就脑筋很死板的那种,就僵硬地要求他人必须死守着,不适时及时地换位思考顾及体谅他人的苦衷,盲目地满嘴说守规矩是美德,不守规矩就是混蛋,无形当中给他人带来了诸多不便和伤害,错用、滥用以及盯着对自己立场有利不惜借此伤害他人,无视规矩可否起到应有的效果的方向去执行和遵守规则,然后人们又开始把锅甩在设立规则的人身上 而不是怪在理解、执行、遵守这三大环节不够理性上。多少人借助规则自身去滥用和错用规矩,也就是任何情形下都这么用,以及不分青红皂白,有些情形下还要死板地套用这个规矩,而不顾这么做的后果。我还是记得之前看到的热点新闻,疫情期间四川正在发地震,各位民警死守规矩叫房子里的人不准跑,真的很痛心。
1、规则是服务于目的的,如果墨守成规却不能达到当初设立这份规则的目的,那还不如不遵守,这叫只顾面子,丢了里子,伤害的是在这种条件下还被迫遵守规则的人,在这种情形下遵守规则的人没有得到任何这份规则本应该给他和公众带来的好处,也就是没有起到这份规矩本应该起到的作用。
2、规则只在一定条件下使用成立,也就是说不同的情形下其实分别适用于不同版本的规则。不管你设立哪一种规则都会有一些在当中受到损害的人,虎视眈眈地怨恨着规则的设立者,要推翻这份规则另外设立一个有利于他们的版本的,也许人出于不同的立场和处境真的很难体恤彼此,除非到风水轮流转的时候。据我长期观察,人总是多个版本的规则都想要,但是又同时片面地要求别人死守着一个版本的规则。
3、有些人真的只顾着鼓吹守规矩的好,说是美德,却不去思考规矩这样设立的依据和原理是什么,有没有更完美缜密的规则,能不能照顾到各种情形,在执行上和临时切换其他适用的版本规则上及时通融。但是站在岗位职责的角度,这样不仅威胁到了既定规矩稳定地位,也违背了他的角色职责,他要面临违规受处分的风险了,有时候保障良性后果是要付出代价的。
4、规矩的设立是依赖于受众的平均情况而生的,就好比指针盘一般。如果受众都是天使,那我们的规矩可以设立得很宽松,指针盘的指针可以倒向程度轻的那端,因为你知道他们的自觉,如果都是在思辨道德很多方面有所欠缺的,那相应地,规矩上就得迎合他们这些点而设立,最后波及到那些秉性纯良的人,他们本不该承受这份规矩带来的不便和伤害,那种感觉就好像蝴蝶效应,有些人不该承受这般规则却无可奈何。
5、规矩终究是设立不完的,到最后还是要依赖于你我是如何理解、遵守、执行的,也就是说只要你我共同目的是规则起到某种良性作用这么一个结果导向,至于如何理解如何执行如何遵守可以尽情变通,达到这个结果导向最重要,如果你我能做到这一点的话,这个世界本可以更美好。表面上死守规矩来治人,其实到最后还是文化在治人,人心反而是衍生规矩、制造规矩效果的源头。只有你我都在这三大方面提高认知水平,也就是说学会缜密地理解、遵守、执行规则,才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悲剧。#规则 #谈一谈 >>阅读更多
用户:小夏的奇妙生活
2024-08-11 21:17:31 晴
现在的我越长大越喜欢小孩子,小孩的脑子里没有植入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概念、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很多很多,他完全按照他天然的性格,发明属于自己的文化。
大学毕业的最大收获就是,发现形形色色的人的思想世界有着形形色色的漏洞,从思想观念到思维方式,从言行的交互模式中到执行各种行为的口头名义理由。有的漏洞我们可以通过能够获取到的信息资源来察觉到,有的漏洞只能靠自己偶然间觉察到,你可能看千万本书,遇见千万个人,经历千万种事情,都不见得看得见。
人从出生开始,到我们长期以来的社会生活,其实我们无形中是一个越来越固化的过程,一直到习以为常。我们习惯了这个,习惯了那个,然后不假思索地这么决策,而且是带着那种想当然的心。我们的家庭校园乃至所在的社会环境会给无形当中习得很多很多的思想——植入各种各样的概念(比如这世上有一种水果,它叫苹果。罗翔曾说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朝代叫秦朝。),植入先入为主的观点(比如女人生来就得比男人低贱一点,比如各种应该化的思维),习以为常的拿在手上的操作方法(比如感冒了,就用大家习惯了的土方法,有效)。但是有几个人会说上一句,为什么,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还有没有更多的可能和方法?不为什么,这样子舒服感觉也还ok,那我们就这样遵守吧。
我个人觉得没事的时候还是学习一下怎么解构自己的思想比较好,去透视一下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变成如今这样的,这样,我们才能在里面构造出树状图,发掘到更多的未知性和可能性,看到另外一片我们未曾领略过的世界。那些树状图分叉的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腻,然后引向了一个问号……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里面更多更多的可以分叉的点。
我发现原来我们的认知都是经过了很多重加工的,就好像一样东西放在流水线上千锤百炼,才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
变量包括——主体、身份、一定程度上、一般情况下、个体、信息差、先入为主的判断方式和相应的习以为常的执行方式、例外……
所以说在我眼里,这就是个充满着遗憾和错误的世界,相应地不可或免地会给他人带来灾难。我们用着有限的判断和有限的决策方式提供着各种服务,但是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有没有什么例外?没有疏忽的细节?我们是看不见的。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