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不吐不快的东西 想了很多,有一些话,不吐不快。 实际上来说,国庆期间,一个人去景德镇玩,对我而言,最大的意义是证明自己能够在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想走就走,依靠自己就可以完成。 不过说回来了,其实还是想证明自己一个人也能过而已。 静下心来想想,过去了一个星期之后,经历了一些事情,实验也有所进展,但是,如何做一个符合所处环境的人,我没有答案。这不是应该不应该的事情,毕竟,“得做”这两个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时效性的东西?只能说在耳濡目染或者不知不觉中,去学着怎么做,以符合多数人的要求。 那么,就这么看来,少数派就没有立足之地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但是,现在所处的社会实际上是不给真正的少数派生存空间的。要么随波逐流,自己慢慢转化成多数派,这个过程是所谓的社会化过程,要么死撑少数,结果就是毁灭,然后被扣上不适应社会的帽子或者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帽子死去。 有人对我这么说,十个人里面你处不好六个,那是你的问题。我其实是反对的,这实际上是否定少数派的行为。可能对于社会化而言,你得,我第二次这么说了,这是必要的,因为人是所谓的群居动物,需要社交,需要交集,不交际的人是会被排除在外的。但是,实际上,我认为,这是一种具有强迫性的言论,少数派之所以是少数派,本来就因为人少,但是如果一个人,他在十个人里面九个处不来,正好有一个人能处的来,正好这个人是另一个他。那么,换成另一个集体里面,十个人里面就可以十个都处的来,这与群体有关,与个人无关。 那么,少数派,浑身“缺点”就不适合所谓的社会了,但是如果有一个人或者几个人,与他相符合,那么,两个人,或者几个人,也能撑下去。但是,这也是一种社会化,毕竟出现了集体。当这个集体发展壮大时,也会形成一个新的社会环境,这何尝不是又一种社会化呢? 这样的话,对于找不到同党的,“不适应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来说,还不是又要自生自灭了?对于这样的群体而言,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自己活下去,而且能够活好,这实际上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扶贫,扶贫扶的是心理环境的贫穷,扶的是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的贫穷。这实际上需要的是少数派站出来发生,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案保障基本的生存,工作能力,让他们,我们,这些心理贫困者,能够不依靠社会生存,且能够活的好。 不过,这一点,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会这么做,也许,这是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变成LGBTQ+一样,变成另一种意义上的KBFZ。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