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男剩女们都来看看
先看三张图,数据来源是国家统计局,绝对权威
15岁以上未婚人口比例大概情况:(我也不知道为啥要定15岁,这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汉唐时期是这个年龄结婚)
图一:农村未婚的男:女比例约1.9:1
图二:镇级未婚的男:女比例约1.4:1
图三:城市未婚的男:女比例约1.29:1
如果以20岁的“可婚”年龄计,实际未婚男女比例肯定是低于以上值的
这个比例说明一个事实:
虽然剩男确实还是比剩女多,但剩男更集中在村镇,而剩女集中在城市!
换个说法:城市里的剩男,比村镇里的更容易找对象!
再换个说法:城市里的剩女,比村镇里的更难找到对象!
图四:各年龄组单身比例,尤其城市女性,是远高于男性的!
广场上相信大家都看过类似言论
未婚男性远远比未婚女性多→背后含义就是:姐妹们慢慢选,现在是男方急!
真的吗?再来看组数据:,
15周岁以上未婚总人口是2.39亿,未婚男性比女性多出约3000w,听上去是很多
但大龄未婚(国际统一标准,指≥35岁)的女性是3800万,男性是3900万(数据来源:官媒“澎湃”),仅多100万
如果按男:女比例,仅仅是1.03 : 1,几乎是一对一PK了!
这个数据说明:
· 越年轻(<30岁),女性的选择余地越大,随着年龄增长,“主动选择”甚至会转变成“被动选择”
· 如果女性到35岁还没有结婚,那仅用男女比例的几率来计算的话,几率又降低了20.5%!
· 接上一条,偏偏35岁以后的男性正是事业上升期,成熟度也越来越高,40才一枝花嘛,而同时,35岁却是对等待婚恋的女性来说不太友好,甚至有时会带有残酷性的一个年龄。
再来看一个标志性的数据:情人节消费!
数据是2023年那个洋情人节的
唯品会男士时尚防晒衣销量同比大涨328%
男士精华销量增长116%
而女性夏季裙子增长只有30%,西裤增长56%
23年相比较22年的情人节
礼物花费在0.3~1k的增长了11%
1~2k的增长了4%
而2~3k的降低了7%
3k以上的降低了5%
真金白银,是揭示男女心态变化很真实的东西!
节日消费意愿总体明显降低的同时,男性消费占比增幅又远远高于女性消费!
说明什么?
· 男性愿意为女性花钱的意愿明显降低
· 男性为自己花钱的意愿在明显增强
· 女性愿意为男性消费的意愿增加
再进一步,说明:
· “男人就得舍得为女人花钱”,这一观点正在逐渐势弱,反而“女人也可以为男人花钱”的观念在上扬
· 男性在社会压力的挤压下,反抗力越来越强
50的烟能让我人前有面儿,500的礼物却让我狗都不如,凭什么还要遭罪?
彩礼,我出;房子,我出;车子,我出;老婆在生完孩子后,职业会受影响,所以孩子抚养,我为主;老人赡养,我为主……啥都我为主,那我不婚只恋,甚至不婚不恋总可以了吧?
遇得上就谈,遇不上不勉强!
总之,“主动单身”的男性数量在攀升,这也意味着,那多出来的3000万单身男性里,实际想要找到另一半的数量是少了一大块的
具体少多少我找不到数据,但就Soul里,我敢说,真心诚意在找另一半的男性,与女性的比例,绝对低于前面那个1.29 : 1
· 不把自己当成就是依托甚至依附于男性的独立女性在增加
· 给自己各种不切实际的“附加条件”的女性,实际上是在“痛宰”自己的匹配几率
比如,要求身高1米8:
在2000年时,18~25岁中国男青年身高大于178的只占5%,现在的数据我没查到,那就翻个倍,10%!
那1.3亿单身男,就有1300万1米8的,撒到全国,本地1米8的单身男会有多少?符合自己理想年龄段的1.8米男性又会剩几个?
我不是倡导女性不要去选1.8的,而是说对自己想要的东西能更“理性”一点
您本身就1.75,那想找个1.8的肯定也是正常心理
自己就1.6,非要盯着1.8,这不为错,但给自己适配率设置了很大的障碍!
当让,要坚持的,您自便就好
再比如,要情绪稳定,能提供情绪价值:
能达到情绪稳定的男性,年龄基本35以上了吧(我真实感受是身边40岁以下男性,几乎见不到情绪稳定的),我严重怀疑40岁以下能做到的有没有5%?
要这个,恐怕极大概率就要能接受年龄上的“超纲”
还比如,三观匹配
三观本身就是一个一直在变动的东西,连提这个要求的人本身都是这样
最好换成比如本性善良、不浮夸、不偏执……等等,听上去更现实、也更扎实一些
其他的诸如对对方的颜值、物质条件、职业、文化素养有一堆条件的,这些都应该!
但提出的时候,一定更务实一些,更理性一些,更客观一些,不要听见几个流行词就跟跑了,好好思考一下,那就行了!
缘分不易,良缘更不易,愿诸位都寻到知心伴侣!
评论:
珍珠: 这个概率确实低[哼]~尤其针对中年女性,[捂脸哭]~
作者: 这种事儿,对谁都是小概率事件,只能增加频率
没有感情的机器人: 如果从结婚目的来讲,大部分女性都可选择数量确实是小于竞争对手数量的。也就是说,虽然男性数量总体高于女性,但是从可匹配数量来讲,女性之间的竞争其实更加激烈。因为男性适婚年龄范围更大,且向下兼容的能力远大于女性。
对于“务实”的女性来讲,降低非理性标准,有利于提高结婚的概率。
但是就像一部分男性选择只恋不婚一样,同样有部分女性选择不将就。这其实是一个劣币驱良币的过程。
对于这部分群体来说,如何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学会与孤独相处,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