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土货
2025-02-19 15:15:39 晴
《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一个最大的习惯就是不爱写东西了,以前洋洋洒洒挥斥方遒动笔就是三五千字打底,天王老子来了也盖不住我的表达欲,现在不行了。
心里想得很多,愿意写出来的更少。你要做的事情要符合你的年龄层次价值观,过度纯真或者过度老成都显得你不伦不类。
人到中年,未老先衰。
其实感觉变老是一个瞬间的事儿,上一个瞬间是绝地求生的队友媳妇生了孩子。曾经4.8KD的枪男现在得握着自己儿子的新枪把尿,满头大汗的学着当一个收拾屎尿屁的合格新队友,守夜时候暗戳戳搞了把金铲铲还因为医院网不好没凑上星,真惨。
当然了,更惨的还是我们。
一位战术师爷已经开始热衷于给戴森球贴膜了。留下我一个突击一号位对着电脑迷茫。那一刻,所有曾经的一打四互喊牛逼的时光都像是人生苦短的幻觉。
那些推不起来的肾上腺素,一个人热不起来的手和在训练场都压不住的枪相互映衬,更显此刻寂寥。
就写三百多字吧,再写下去,就矫情了。 >>阅读更多
用户:土货
2023-04-26 18:40:12 晴
#随思随想随写
游戏 2022.6.1
以前知乎上有个问题叫做“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那么喜欢打游戏?”
题着以一个“自己不打游戏考上清华”的身份俯视着芸芸众生玩家,企图以一个“游戏”来定义两类人。
然后出题者被怼得不行,有个叫“成都吴彦祖”的大哥狠狠地打击了一下高贵形人格,最后还撩了句狠话“你就是个屌丝!”
啊!舒服了!
在说到游戏之前,我想提一个人,叫杨永信,雷电系九段法师,擅长雷电控制魔法,简单来说,就是电疗。电疗的对象是“成瘾”,但是非常讽刺的是,那时候只有所谓的网瘾少年被送去电疗,那些麻将成瘾、钓鱼成瘾甚至吸毒成瘾的人是不需要被电的,没办法啊!他们是大人。所以那会打游戏的环境其实是非常恶劣的。“网瘾少年”不像今天这样是个可以拿来自嘲的梗,而是一个贴上就废的标签。
现在社会对于游戏的接受度已经很高了,我妈虽对游戏的定义依然是“一群奇形怪状的东西跑来跑去”,但她也能理解我为IG和FPX欢呼,在今天,大人小孩可以一起打LOL,看比赛,看CSGO,魔兽世界的怀旧服刚出的时候我一度排队排不上,我邻居家的老爹还经常带着儿子一起氪金皮肤,然后两人回家帐没对好被媳妇老妈一通好打。后来没几天我看一家三口排排坐在门口坐着小板凳一起打王者荣誉,儿子还嫌老妈坑,结果又是一通好打,晚饭都没顾上吃。
而在我的孩童时代,如果你有一个“职业选手”的梦想,你可能是会被打半死或者直接打死的,因为对于家长来说,游戏=网瘾=走上绝路。
还好我家里比较开明。
我接触的第一款游戏是抢滩登陆2002,至今你还可以在一些小网吧里面找到这款游戏,这游戏是我舅舅下载的,结果我的手残舅舅玩到第6关就再打不下去了,被画面晃得晕头转向的,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对着电脑跃跃欲试的熊孩子,然后上手帮我舅舅过完,第6关当然是轻易过了,从此以后就一头栽进游戏的世界。那时候的游戏普遍都比较简陋,但是经典(受限于我家电脑惨烈的配置,就算不简陋的游戏我也拉不起来啊),我哥还老是和我抢电脑,我还总是抢不过他。有一个暑假他一整个暑假都窝在厂里的办公室里面打传奇,我也真是耐得住性子,就能死等。每天吃饭的时候都是赶紧先跑回家吃,然后回来装模作样地叫他回家吃饭,然后坐下来打两局游戏,雷电、,盟军敢死队、红警、CS1.5、都是在这种碎片时间里一点点玩熟练的。
那会非常流行对战平台,一个是浩方,一个是QQ,我都是在QQ对战平台上联机打CS,仗着年少反应快,一杆AK练得那是出神入化,那会对战平台的账号用的还是我舅舅的QQ,人家一度以为我是一个中年秃顶大叔。后来开始慢慢地找单机游戏玩,我说了,那时候的游戏以现在的眼光看来,都比较简陋,但是非常经典。
有一些游戏对我影响是很大的,第一个是使命召唤4的剧情,现代战争的第一部,也是我认为使命召唤永远不可能超越的经典,那时候面对这种级别的画质、打击感、剧情线,对年幼的我是非常震撼的,那时候的普莱斯普队还非常年轻,4的第一关货轮行动中普队那闪动的雪茄,让我至今记忆深刻。当很多年以后,从COD4到COD8,现代战争三部曲正式落下帷幕,使命召唤8的的最后一关,普队将反派吊死在屋顶,瘫坐在地上,打火机的三次闪动,慢慢地点上雪茄,让我思绪万千。又是很多年以后,使命召唤4出了重置版,我毫不游戏地先氪了一波金,但记忆中的普队却略微有些呆板,不再是我年少的模样。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整理过我的Steam和Origin还有各种战网,发现我已经拥有或者玩过了差不多1700款的游戏,囊括了各种历史级的大作,它们成为过标杆,引领了后来人。有一些像行星边际、EVE、质量效应、孤岛危机等已经停服了或者没有多少人记得的游戏了。很多游戏的游玩时间是0小时,这些都是当年玩过盗版以后的补票,我觉得是应该的。
游戏改变了我什么吗?好像什么都没改变,又好像改变了很多。我在游戏里扮演过太多的人物。从帝国时代、骑马与砍杀、战神系列刺客信条和光晕到使命召唤、战地、星际争霸、英雄联盟、还有很未来的EVR:瓦尔基里、全境封锁和星际公民,游戏在不断地往前奔跑,我也在不断地往前奔跑。这些0和1组成的所有东西教会了我很多的勇气、正义和坚定,还有对于光明的追求和对于生活的思考。
这么多年以后,我终于不再为电脑配置和汉化补丁担心,我们仿佛身处世界的中心,对于生活和游戏的最求我也会去吐槽一些垃圾(例如赛博朋克2077),但是丝毫不影响我对游戏的热爱,等我将来有了孩子,我一定也会带着他游戏,告诉他,你可以自由自在地长大,像游戏中自由自在地去过你想要的人生。
我想,这才是游戏带给我们最重要的意义吧。 >>阅读更多
用户:土货
2023-04-17 18:28:17 晴
#随思随想随写
番茄与丝瓜 2022.7.17(这题目是俞队约的)
小俞队昨天和我吐槽他们的糟糕伙食,问我有没有吃过番茄炒丝瓜。实话说我真的没吃过,这俩玩意一看就是不搭的,对我来说,番茄是用来炒鸡蛋的,丝瓜是用来炒个咸鸭蛋或者下个汤的,这俩玩意怎么能凑到一起!
我一直觉得番茄是一种挺霸道的植物,首先吧,这玩意颜色就很鲜亮,讨喜,属于那种颜值很高的类型。再一说呢,就是番茄的味道虽然不是特别浓郁的,但是是特别有辨识度的,和什么东西混成一盘菜,都会有番茄的味道。对我来说,番茄就像是一种人生特征,是那种吸收了所有夏日阳光以后的结晶产物,充满了鲜活、力量、生命力。
但是你再看看丝瓜,丝瓜却是一种很低调的东西。它总是藏在大叶子底下遮太阳,颜色也不显眼,基本上都是白白的,纤长的一条。很重要的是,丝瓜在我的记忆中,是那种长得没什么存在感吃起来也没什么记忆感的植物。我妈会种一些丝瓜藤子,每年都会长出一些成色很好的丝瓜,我妈基本上是用来下豆腐放汤,或者拍俩大蒜用来清炒,难吃是真的算不上难吃,但有多好吃的嘛,我也真的没印象。但是我的记忆里还有有关于丝瓜的内容,每年我妈都会特意留几个大丝瓜,等它老了,被风吹雨打等丝瓜络,用来洗碗,的确很好用。
所以在我听说丝瓜和番茄一起炒的时候我是震惊的,这俩玩意怎么能凑到一起去呢?但是想了一会我就理解了,丝瓜与番茄,就像这个世间的很多人,一些人是热烈的,一些人是淡雅的,但不代表不能凑在一起。
我是一个番茄人,我总是觉得人生苦短,你要热热闹闹地过一辈子。所以从我有意识开始,我就想方设法的探索这个世界,把我对这个世界的感悟装进我红艳艳的肚子里。所以我去玩速降、玩极限运动,去旅游,只是为了让我这只番茄变得更饱满一些。其实我回想以后才发现,番茄的属性长在我的整个生命里,我并不是外表看起来那么喜气随和,内心里还是经历过各种的酸甜苦辣。但我不认为鸡蛋和我是绝配,更不愿意接受我把自己粉身碎骨榨成汁去配一个薯条,我接受了所有的阳光雨露、夏天的热力和水分,就是为了成为我自我。
我有朋友是丝瓜属性的人,首先就是不显眼,打游戏打辅助位,绝地求生里面背最多的药,技术一般,不怎么菜也不怎么强。生活里也没有太多的波澜,一个谈了很久的女朋友,开一台很普通的车,过很普通的生活,就是那种可以随时躲在绿荫下的生活。作为一只番茄,我突然觉得我身边留下的好朋友其实都是一条条丝瓜,他们没什么味道,说不清好坏,但是就是在我身边熬成了一条老丝瓜,还去油。我们没办法接受番茄和丝瓜炒在一起,就像无法接受那些性格和人生迥异的人生活在一切,但我们在实际的人生中,却时常和这些看着很突兀的人时时生活在一起,这不是你能选择的事情,你番茄的人生中,如果永远只是热烈燃烧,那么完了,你一会儿就烧完了。但是如果你和丝瓜搅和在一起,那事情就变得有趣起来,丝瓜有了番茄的味道,番茄也有了丝瓜的沉稳和淡然。
这俩的联系更多是在于情感上的搭配,不仅限于爱情友情,是一种走过万物以后的必然选择。你吃番茄炒蛋,番茄炒蛋真的好吃又下饭,但是你问过番茄和鸡蛋他们真的喜欢在一起吗?我的朋友中有郎才女貌的,就是那种不在一起感觉会天打雷劈的那种,他们结婚两年以后离婚了,那哥们就有过这样类似的呐喊,你们都觉得我和她在一起应该很幸福,他妈的是应该,重点是我不幸福,我们俩在一起只是你们看起来很爽,我们自己过起来简直就是一团糟,最后这哥们的感慨是还好没生娃,这教训还行,你看,典型的番茄炒蛋故事,别人看起来很嗨磕了糖拍拍屁股走了,你们日子你们自己过得知道。
但是对于丝瓜,很多人就没有那种执念。丝瓜豆腐汤,可以。丝瓜炒蛋,可以。就炒丝瓜?也可以。你看,对于丝瓜来说,人生选择可以有很多,甚至可以选择不去搭配任何人,就那样自由自在地过一辈子,甚至可以不用走向那个被吃掉的结局, 选择做一条看似孤独终老的丝瓜络,但是你觉得丝瓜真的就不高兴吗?或者它这样的人生,就真的有什么遗憾吗?我想丝瓜自己应该不怎么想,都是我们在瞎想。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看到丝瓜和番茄炒在一起,红艳艳的一盆,我们不一定要先感叹“黑暗料理”,要不就先来一筷子尝一尝嘛,就算真的不好吃,那又怎么样?谁说人家是为了让你们吃得爽才在一起过的日子?就算一边是又又爱又胖,一边是又高又细,那又怎么样?就算你们看起来不搭,又怎么样?
别人看的,都是狗屁,你自己过的,才是人生。 >>阅读更多
用户:土货
2023-04-17 00:50:34 晴
#随思随想随写
层次
2022.6.2
想说一点很扯逼的问题,这个问题叫做“学习的能力”。
这个话题是不是有点眼熟?每个人的微信收藏里面或多或少总有一些关于“如何学习的内容”。其本质是因为对当前想象的不满足和时不时冒起的能力恐慌。对的,人生总有这些时刻,让你想间歇性地奋发一下,然后又重新回归到常态化的躺平之中。
先说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中国人去求神拜佛,或者混黑社会的拜关公、生不出孩子的去求观音。虔诚是虔诚,但是非常像是一种交易。我提着猪头肉进庙门,然后求各路神仙菩萨保佑我什么什么!发财也好、顺利也好,生孩子也好,还说好“你要让我成了这事我将来肯定回来还愿,还给你塑金身什么的,多少多少香火”。完事了还很虔诚往功德箱里面塞钱,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非常想乐,这哪是拜佛?这分明是交易好吧。
可能是收到这种功利思维的影响,中国人的学习焦虑中,首先要考虑一个问题是“这玩意学了有什么用?”然后这个问题迅速引发了第二个决断“没用的东西就不学!”当这个思维模式占据了上风的时候,学习就变得不是学习,而是填鸭。而爱好也不是爱好了,变成了优势。需要学习这些人对这些东西下意识都是排斥的,举个栗子,我小时本来真的挺喜欢古诗词的,但是后来被逼着“背诵全文”多了以后,我就开始恶心这个东西了,因为这个东西再没给我带来任何的美感和享受,我对于这些的记忆只有背背背,还有考试时候的整段默写,错一个字扣0.5分。
这种恶性循环会带来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也就是现在的社会现状:“绝大多数人没什么爱好,也没有培养爱好的能力,更谈不上学习的能力了”,更多的因为学历焦虑的人逼着自己去吃的屎,还逼着你细嚼慢咽。
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某一个时刻,我定了几本杂志《世界军事》、《舰载武器》、《天文爱好者》、《科幻世界》,这几本书除了科幻世界以外其实都是比较专业类的书刊,特别是天文爱好者和舰载武器。其内容没有一点天体物理学和武器基础的人事非常难以看懂的,然后每个人看到这些专业术语一大堆的书时都会下意识问我几个问题:“哎,小胖,这玩意你能看懂吗?”“哎,你看懂这个有什么用?”“哎,我看你就是装逼!”
刚开始我会很气,我的外公曾经是四野的,后来分到总后勤,小时候他带着我看的就是大量的军事史实、装备、还有很多的经典案例。外公教我看军事地图,甚至带着我做了个沙盘来复盘一些经典战役,做过一些推演。外公那时候可能是对我有期待的,但是那时候他从来不说,这些东西对你将什么用,我也非常自得其乐地玩那些等高线地图和各类档案,那时候培养我对于军事的本能爱好和一些认识,我从未想过学习这些东西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收获,我只是觉得单纯的快乐,就像拼一个乐高。
但是后来我就想明白了,他们并不是不认同我看这些书,他们不敢不愿意不相信不认同的是:我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毫不起眼的人,凭什么可以知道得比他们多。他们没办法接受,没办法心平气和地认识到,对,别人的确比我强。
后来慢慢地开始有些人用这些东西来讽刺我,试图找到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来戳破我,从而能够得到一种“战胜”我的快感。我就开始想明白了,人们其实真的不是不懂,或者不相信你所叙述的世界,而是他们不愿意去相信,他们生活的真实世界中所发生的真实世界。他们愿意相信小说中的主角意淫,相信这个世界所有的黑暗面,但是从不愿意睁眼看看世界。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真实的社会中并无立足之地,也知道,自己并不配在光明下活得那么美好。
以前我玩过《地铁》系列的游戏,讲的是世界被核平以后人们在俄罗斯的地铁内艰难求生的故事。这个游戏给我的最深的印象倒不是那些变异的怪兽和空荡幽深的地铁,而是末世之后人们的心态变化,所有人都被自我麻醉、开始庸庸碌碌充满邪念活下去,他们并不愿意去探索建立未来的新世界,而是一味地抢夺他们的生活资源。
我觉得,我无法做到这样子。
永远都不行。 >>阅读更多
用户:土货
2023-03-24 20:38:18 晴
The beginning 2023.3.24
#随思随想随写
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离别?
时隔几年,再听到«The beginning»这首曲子,忽然间就想到了很多已经离开或者离去的人。
有些人是好好告别过的。就像秋风落叶,刀刀催人。
有位肝癌离去的朋友,我们见到他时,也没想过那会是他生命的最后48小时。看到我们仨时,他从床上爬起来,右手扎着滞留针,床头手机的手机壳还是我们大学一起组队定制的,上面还有他的英雄联盟ID。男孩间,哪怕面对着生离死别都还依旧淡然,并没有把这个话题当作一个不可言说的禁忌。如同童言无忌,就像一场游戏的生死。他说现在见过就好了,等他走的时候就别来了,矫情!说着说着,他就给我们送东西,他把各种游戏账号都给了我,让我想想办法争取给他肝个复活卷轴出来,能把他捞回来,我说你想都别想,我要抓紧时间结婚生娃,指不定你投胎时候稳一点就真成了我儿子。
大家都很高兴。
最后走的时候,我们互相碰了下拳,认真说了句有缘下辈子再会,拥抱了一下。我能感受到他冰凉的手和灼热的身躯,他拍了拍我压抑着发抖了很久的肩膀,仿佛我才是那个远行之人。
他走了以后,我打游戏都用他的账号,IG和FPX的冠军皮肤也都买一套,有一年冬天的时候,我上线他的Steam账号,有位他的好友看到在线,给他发了很多消息,一直问他好了吗?现在没事了吗?我想了很久,给他回了一句已经好了,现在谈恋爱比较多,很少打游戏。那边非常高兴,一直说好了就最好,要珍惜,要好好生活。嗯!要好好生活。
还有一些离别是猝然发生的,哪怕很多年很多年以后,你我都只能靠回忆去填补这个人留在你脑海之中的回忆,他说过的话,最后给你留下的那个笑脸,还有许许多多散落在生活里的细节碎片。每一次这种你生命中重要之人的回忆被你翻找而来时,都像嚼到了莲子中间那根苦芯。
身边有位猝然车祸离去的朋友,前一天刚刚和我们一起下过赛道,第二天就再也看不见了。当你发现这个人你这辈子都不会再遇见时,你的大脑就会自动执行检索程序,将他的一切都翻出来。
我和他不是多么多么好的朋友,一起打球的交情吧,他的女朋友总是会给我们送水,然后我们一群人针对着他打,小女朋友就会在场边一边乐一边让我们别欺负他,现在回想起这些还是很开心,但是每次想到他,也会感叹一个充满未来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最后成为一个小小的盒子,静静地看着人世间。
我们都好好往前走吧,那才是人生的意义。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