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个长期笔友,不聊私事不聊八卦。 邮件形式,一周一次,intp,陀的信徒,喜欢加缪黑塞,最近在看西方哲学史,基本每周保持6个小时的阅读,喜欢写一些碎碎念的文字希望可以分享给某一个人。 希望你也喜欢看书,喜欢思考,可以分享任何想说的,如果能有深度交流最好~. PS:年龄30+,能够长期稳定的交流,成熟稳重,尊重对方,🈲三分钟热度!
找一个长期笔友,不聊私事不聊八卦。 邮件形式,一周一次,intp,陀的信徒,喜欢加缪黑塞,最近在看西方哲学史,基本每周保持6个小时的阅读,喜欢写一些碎碎念的文字希望可以分享给某一个人。 希望你也喜欢看书,喜欢思考,可以分享任何想说的,如果能有深度交流最好~. PS:年龄30+,能够长期稳定的交流,成熟稳重,尊重对方,🈲三分钟热度!
书到了

还是最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我在学校图书馆借了好几个版本的。还是觉得越看越好看!
关于《罪与罚》的读书笔记(内容解读和要点记录) 1.《罪与罚》是怎样的一本书 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66年创作的一部心理犯罪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罗佳)是一个因贫穷而半路辍学的,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他因受当时社会流行的理性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在心中生成了一个极端的“非凡的人”的理论。为了印证自己是否是一个如拿破仑式的“非凡的人”,还有挽救自己与家人命运的目的,行凶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及其意外出现在现场的妹妹。在之后的时间里,拉斯饱受因此带来的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最终他在信仰基督教的失足少女索妮娅的指引下自愿伏法,从而进一步寻求心灵救赎的故事。 2.主人公所谓的“非凡的人”的理论是什么(罪) 在拉斯的理论里,人可以分为“平凡的人”和“非凡的人”两种。“平凡的人”仅仅被视作人类繁衍和世界运行的工具。而“非凡的人”则不同,他们可以在行使某些特定的、神圣的目标的时候,无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并且拥有牺牲掉“平凡的人”生命的权利。 在书中,拉斯曾以开普勒和牛顿举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这番理论: “依我看,如果开普勒和牛顿的发现,由于某些错综复杂的原因无论如何也不能公之于众,除非牺牲干扰这一发现或成为其拦路虎的一个人、十个人、一百个人甚至更多的人的生命,那么,为了把自己的发现向全人类公布,牛顿就有权利,甚至有义务······消灭这十个人或者一百个人。” 3.主人公在行凶后身心上经受了怎样的折磨(罚) 在犯罪后,拉斯发现自己并没有如预想的那样,凭借那套“非凡的人”理论,逃脱掉来自内心道德上的谴责和良心上的煎熬。由于精神的高度紧张,他时常会处于一种癫狂或者绝望的状态,身体也持续的发着高烧,噩梦和幻觉也时常交替着出现,时而还会疑神疑鬼似的的生出一种“全世界都在窥探自己的罪行”的心理。 另外,尽管没有直接证据指向拉斯,但警局负责调查此事的警探还是敏锐地察觉到了他的异常举动,并不断通过心理战术向他施压,也使他感到疲于应对。 4.罗佳是怎样在索妮娅的指引下,准备进行自我救赎的 在小说《罪与罚》中,有一条“基督教信仰-忏悔与救赎”的带有精神内核性质的、贯穿全书的主题线。而索妮娅正是这条线的代表,也是另一主题“爱与宽恕”的象征。 起初,罗佳对索妮娅只是好奇,在这样一个因生活所迫而去卖身的少女身上,却有着与她的悲惨境遇形成鲜明对比的反差:她没有去抱怨世界,而是积极的保持着善良、感恩和忍耐的态度,罗佳想要探究是什么在她背后起着作用,支撑着她。在之后的一次与索妮娅的会面中,在听到索妮娅亲口为自己朗读的《圣经》中“拉撒路复活”的故事后,罗佳得以确定了问题的答案,那就是:信仰的力量。此时的罗佳在心中也生出了“或许,自己也可以通过信仰的力量,去完成忏悔-救赎的过程,使心灵获得解脱”的念头。 最终,在虽没有完全下定决心的情况下,罗佳还是在索妮娅的苦心劝说和自己内心激烈的斗争和思辨下,鼓起勇气到警局自首,迈出了自我救赎的第一步。 5.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其他帮助阅读小说的建议吗 《罪与罚》是一部典型的大部头小说,具有篇幅长,内容丰富和涉及多个维度的特点,想读懂它并不容易。 首先就是要了解作者构述故事的背景: 小说中的彼得堡是一个充满贫困、绝望和堕落的城市。书中的罗佳一家和马尔梅拉多夫一家的悲惨遭遇,正是这一情况的缩影,也是当时整个俄国社会的缩影。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此时的俄国也正被如:理性主义(列别贾特尼科夫)、功利主义(卢仁)和虚无主义(斯维德里盖洛夫)等各种思潮所影响,将整个社会向着“去除神性和宗教信仰”的方向推行。 这些基于对社会现实的观察,是作者著就本书的根本。 6.还有吗 小说按照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划分,可分为三个阶段: 因极端思想理论而萌生出罪-因心理的煎熬和角力而受罚-因宗教信仰的指引而准备进行自我救赎。 通过这三段式结构的变化,再分别向下进行挖掘,是个人认为能够读懂《罪与罚》这部小说比较好的方法。 7.还有吗 补充一下第4点中关于基督教中对于“忏悔与救赎“的解释: 在基督教中忏悔的意义在于:承认自己的罪行,并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感到悔恨,是一个人向神坦白和求赦免的过程,也是回归正义与真理的第一步。 救赎的意义则在于:通过“向神忏悔,再去悔改”这一过程来接受神的恩典,从罪恶中获得灵魂的释放,最终回归神的怀抱。 8.还有吗 《罪与罚》是作者陀式写作的代表作和不朽的文学名著。在这里,引用作家止庵先生的一段话,作为个人向读到此段落的朋友,对于这本书的一个阅读推荐: “我们阅读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你读书是为了找到一个比自己实际生活更美好、轻松的结局,那么陀式的作品是不适合你的。而如果你想找的是一个比你更高、更深远的人的书,那么陀式的作品是最适合你的。” 9.还有吗 没有了。

❤️男朋友❤️爱他就要喊出他的全名🌹

第一次读陀翁的作品,原本是打算从更符合自己喜好的《地下室手记》入手的,奈何今天出门没带那本,西西弗里也没开本了。刚巧看到《涅朵奇卡》的开本,看了十几页,目前一切顺畅。从这本入门,兴许也不错。





世界文学之巅——《卡拉马佐夫兄弟》 什么是地狱? 我一直认为无力爱人的煎熬 便是地狱 爱具体的人 不要爱抽象的人 要爱生活 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生活终究是生活 生活存在于我们自身之中 而不在外在

关于内耗 最近在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牙疼自有牙疼的乐趣”,患者的乐趣就表现在这呻吟中,那是一种心怀歹毒的呻吟,因为这疼痛毫无道理,但又表现出一些自然规律,虽然我烦死了这些自然规律,但我对此无可奈何,甚至找不到具体的敌人,直至痛苦使我的意识都感到屈辱。 当这种屈辱感的理由蒸发了,对象消失了,完全找不到可以怪罪的人,侮辱也不再是侮辱,变成了命该如此。 这时,再面对智力有限的实干家们轻蔑的审判,只能可耻的溜进自己的洞穴,陷入一种冷酷恶毒和无休止的怨愤中。 也许有人说这样你不就有了可以报复的对象了吗?并不会,一个人之所以要报复,一定是他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但对于永远向往”美与崇高”,了解自然规律和常识的人,根本无法心安理得,光明磊落的实施报复,因为这可没有任何正义性而言。 面对如此侮辱,既不能宽恕,也不能忘却,更无力撞穿它,但内心也绝不与它善罢甘休。照此逻辑,也许变成一个时常怀恨在心的人,才合乎常理。可对爱充满希望的人无法做到。只会徒然的用呻吟声,搅得大家都不得安生,即讨嫌又无赖,大概如此才可解气。 不过想要我气消,也很容易,一顿好吃的就能让我打心眼里感动,尽管之后我大概会对自己狠的咬牙切齿,愤恨如此不值钱的放下身段被收买,甚至羞的好几个月睡不着觉。内耗就此无休无止!

溺死在短短一刻的爱里
25-4二刷《卡拉马佐夫兄弟》-2 ♥ 第二册就进入故事主线了,围绕费奥多尔.巴甫洛维奇被杀讲起。 ♥ 首先书中反复提到的“卡拉马佐夫性格”——“这种性格能兼容千奇百怪的相反极端。能同时看到最高处和最深处,既看到直上云端的崇高理想,也看到极端堕落的万丈深渊。”了解这种性格方便你理解米嘉的行为。 ♥ 米嘉有太多被指控的证据,比如事发前去找萨姆索诺夫和霍赫拉科娃借钱,去抵押手表,手枪。 比如从格露莘卡家拿了一个杵子说要去杀老头儿。 又比如逃跑中打破了格里果利的头。 如果顺着这些线索看的确德米特里的嫌疑最大,为了钱以及格露莘卡杀掉老爷子。 ♥ 但真正的凶手是斯乜尔加科夫,可他一致认为是自己收到了伊万的委托,因为伊万默许了他的这次行为。(伊万接受了他的建议去了切尔马什尼亚) 开庭前,斯乜尔加科夫自杀。 ♥ 开庭后的篇章也非常精彩 如果不是伊万的证词(说是自己教唆斯乜尔加科夫杀父),卡捷琳娜也不会拿出米嘉给她写的杀父的信。在这里明显看出卡捷琳娜是爱伊万的。 ♥ 检察官伊波里特.基里洛维奇和辩护人菲久科维奇的发言(心理分析)棒极了!他俩从心理分析的正反面把你怀疑的,想说的,能说的,全都说尽了。这一段看的真的很痛快! ♥ 第一遍读的时候我就不理解为什么要用伊柳沙的葬礼做终章?为什么不继续写米嘉的逃亡? 二刷才明白,终章讲的是“爱和宽恕”类似于上册《宗教大法官》故事里耶稣对主教的一吻。 是米嘉和卡捷琳娜的互相宽恕,是卡捷琳娜和格露莘卡的互相宽恕。 也是用伊柳沙和父亲的爱来反衬米嘉和父亲的相恶。“爱不能凭空创造出来”! ♥ 每每感叹陀翁对于心理描写的细腻,“如果报警,我会是目击证人!”





都在晒书,我也不装了我也晒一下,虽然好久之前弟弟买的,现在都看电子书了

不知道故事从何开始的,尚可接受;不知道故事如何结束,这太令人抓狂了——当余华说这话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初中时候看那些残缺不全的武侠小说——全靠脑补!而陀翁的《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一生》,再次带给我这种体验…… 为了不令自己陷入抓狂境地,于是急不可耐地打开了慕名已久的陀翁的另一部作品《地下室手记》。开篇即被触动——我是个病人……我是个凶狠的人。我是个不招人喜欢的人。突然眼眶一酸,仿佛看到了角隅里的自己——孤傲又自卑,虚荣又善良,可怜又坚强……

看完陀爷的《罪与罚》还没缓过劲儿渐着又拉完了《卡拉马佐夫兄弟》。文中有关于宗教信仰的各种论述争辩看得昏昏欲睡,有时真想跳读或者直接跳读可又怕错过作者想表达的核心思想。又倒回来了再云里雾里的过了一遍。也有看得津津有味的案情分析辩论片段。还有各种道德伦理犯罪心理激战。然而在这阴郁厚重的氛围里依然看到那一抹人性之光一直照亮到尽头。 陀爷的长篇巨著感觉消耗很大,始终没有卯足力气写一篇完整的读后感,寥寥数字暂且告一段落。昨天路过书店翻了一部分心念许久的加缪。又重新积蓄了一部分能量。




从《罪与罚》入坑,开始探索[看好你]陀翁

万幸看陀翁的第一本书不是从《地下室手记》入手的(如果最开始从这本入手,大概率会暂时搁置看他书的计划),这本书可真艰涩——完全没有读小说那么轻松,更像是哲学论文,需要逐字逐句地思考。

有力量的书,看到最后豁然开朗,也下班了,感觉真好[可爱][可爱][可爱]


頹廢牛馬被罵醒的一天📓 哭过一阵子,就习惯了。人这种卑鄙的东西,什么都会习惯的。 你就像是死了,同时却又活着,一举两得。

《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斯妥耶夫斯基 复活作者把它写完就好了,天妒英才[我酸了]

